作者:禚明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文明交流互鉴等进行了多次阐发,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客观实在性、阐释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诠释了中华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意义和责任担当。掌握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对于进一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客观实在性
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客观实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需要交流、文化需要互鉴,这是人类历史亘古不变的铁律,是任何政治力量都阻挡不了的。首先,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生命有机体”,其客观实在性体现在文明发展拥有自己的生命演变规律。人类文明是一个大的“生命系统”,每一种文明都是这种“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在不断交流互鉴中实现“新陈代谢”,推动各种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怒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只有通过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会是一潭活水;只有互学互鉴,人类文明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特点。其次,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不同文明相互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文明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在相互交流中实现交融汇通,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
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血泪史,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对人类文明的误解与迷雾,比如文明优越论、欧洲中心主义论、文明冲突论等,构成了一种畸形的错误的人类文明观,并且已经上升到西方国家的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倡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断冲散萦绕在人类文明上的迷雾,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中国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正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蓄意鼓噪所谓‘民主和威权’、‘自由和专制’的二元对立,只能造成世界割裂、文明冲突”。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是主张平等的文明观,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平等的、有尊严的交流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二是强调互鉴的文明观,主张在坚守文化主体性和文明自信中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强调文明的自信自强,既反对文明优越论,也反对文明贬损论。三是坚持对话的文明观,力戒文明傲慢主义和偏见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要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四是坚持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和不足,推动人类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文明交流互鉴要尊重差异性,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诠释了中华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意义和责任担当
不同国情滋养和培育着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来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独特文明形态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无论是希腊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还是中华文明,都曾为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作出过巨大贡献。整个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是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协同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学习、碰撞中不断实现着气质的养成与自我的升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魅力和灵光。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东方之星,她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了“中华文明的贡献”,成为积极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代表。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聚焦当下,中华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担当深刻体现在自己的国际主张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倡导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贡献。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为此,原罗马尼亚团中央第一书记托马·伊万评价道:“中国国家战略的根源在于一种以秩序与和谐为目标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强迫其他国家单方面满足有利于中国的要求。中国往往与不同文明、不同价值体系下的伙伴建立良好关系并达成合作,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而不同’中就深深蕴含着和谐、友好、合作的理念”。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将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和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