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文 王佳杰
开栏的话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重要演讲,这场演讲被国际舆论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宣言”。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向世界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实践成果不断积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报即日起开设“文明交流互鉴大家谈”专栏,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专业人士围绕主题,结合工作或研究实际,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为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造性发展。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核心要义,彰显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提供方向指引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前提和动力,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全球文明倡议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尊重文明差异性与平等性的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共存,从多个层面实现对西方文明观的全面超越,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
其一,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文明冲突论的全面超越。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在地理位置与文化起源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冲突。文明冲突论片面夸大文化差异影响,加剧了文明间的隔阂与误解,导致文明间的对立与紧张,降低了文明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可能性,限制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倡导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客观看待文明差异,摒弃将文明差异视为文明对立冲突的理由,企图以单一文明来格式化多姿多彩的世界,对文明进行等级划分的错误论调。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学习借鉴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整体进步。
其二,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文明中心论的全面突破。文明中心论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宣称资本主义文明发达、先进甚至至高无上,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否定世界文明多样性,试图构建资本主义单一文明形态。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在包容“不同”中探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大同”,加强文明对话沟通,减少文明冲突对抗,构建更加公正的世界文明新秩序。
其三,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全面破除。西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完成社会转型,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加之自身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愿望,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渐对本国传统文化丧失信心,持消极态度,主张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最终导致本国文化虚无主义产生。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既要深入把握本国文化传统,发掘其内在价值,又要开放包容地吸收借鉴其他文明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凝聚价值共识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就不存在共同价值,若以否定普遍性来彰显独特性,则难免会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误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文明差异,打破交流壁垒,凝聚价值共识,是多样文明价值上的最大公约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心所向与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主义行径依然不减,地缘政治冲突时有发生,各种赤字积重难返,严重冲击着全球治理秩序,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提出“普世价值论”,将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经验,视作具有普世性的永恒价值理念,视作所有国家都必须遵从的单一价值体系。“普世价值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名义上主张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理念,实质上借此来掩盖个体、阶级与国家间的不平等,从而为西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服务。在具体实践中,西方国家更是用双重标准来对待所谓的“普世价值论”。一方面对本国存在的民主、人权问题讳莫如深,另一方面以“人权卫士”形象自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问题横加指责,凸显出“普世价值论”的虚伪与荒诞。不同于极具欺骗性与荒谬性的“普世价值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追求世界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和平与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社会团结合作、互利共赢;崇尚公平正义,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行径频发的情况下,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追求民主自由,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实现各国共掌世界命运、共书国际规则、共治全球事务与共享发展成果。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集“小同”为“大同”,化“不同”为“共同”,在对话协商中推进共建共治与共赢共享,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能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文明与现代化问题紧密联结,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甚至直接关乎一国现代化的得失成败。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打破了西方化是唯一现代化范式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全球文明倡议源自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脉相承,开辟了人类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局。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保持自身民族性的文明发展经验。世界上既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现代化标准,任何生搬硬套、复制粘贴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行为都极可能会水土不服、弄巧成拙,使本国陷入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的泥潭,因此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基于自身国情,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如共同富裕植根于“天下同利”的利益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植根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宇宙观,“全人类共同价值”植根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政治观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向世界印证了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从本民族文明中寻求智慧力量,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后发型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有益借鉴。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推进文明创新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注入创新驱动力量。不同国家和民族植根于本国文化土壤所孕育出的文明,蕴含着本民族独特的价值旨趣,拥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按照自身标准去评判与要求其他文明,也不能被其他文明所裹挟。世界各国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汲取众长的策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本国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独具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危机,在文明对话中实现对现代化的清晰认识,谱写了世界多维现代化的发展图景。
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进步建构了新范式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人们的交往从经济、政治等传统领域拓展至文化、艺术、体育等人文领域,使交往更加广泛与深入;另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生态环境、无序竞争、经济复苏乏力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人类又一次站在关键抉择的历史路口。层出不穷的普遍性问题映射出全球治理困境,其呼唤必须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性交往更加广泛与深入,国家间的依存关系日益紧密,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更加举足轻重。全球文明倡议通过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搭建文明沟通平台、丰富文明交流内容、拓展文明合作渠道,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
一是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对话协商取代强制胁迫。当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弱化着西方国家的国际地位,西方国家对此充满战略焦虑。全球文明倡议反对党同伐异的文明交往观,强调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常态化、专项化机制,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文明叙事框架,主张不同文明间的尊重和交流互鉴,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超越文化霸权主义窠臼,增进不同文明间的共存共荣,和谐共生,提高全球文明对话的价值认同。
二是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世界的稳定发展既不是少数国家的独享发展,也不是一种文明的一枝独秀,而是世界文明的百花齐放。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的差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普惠共赢为指引,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协同合作、共同繁荣。
三是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开放包容取代封闭排他。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全球发展赤字日益严峻,贫富差距、南北差距日益突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主张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兴起。但历史和现实表明,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开放才能走向繁荣。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正确看待文明差异,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文化机构,通过“人文金砖”促进文明和合共生,实现文明间的良性互动。
(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