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济川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务新媒体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发布政策、宣传动态、展示成果的主阵地,尤其是留言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意见反馈的渠道。但一些政务新媒体主管部门却选择关闭留言功能,让人民群众“有口难言”,实在不可取。
政务新媒体的留言功能,是民众参与社会治理、表达利益诉求的直通车。在这个平台上,民众可以就政策执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民情、顺应民意、集中民智,从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闭留言功能,无异于收起了政府倾听民声的“耳朵”,让民众的声音无法传达,政府的决策也就难以真正贴近民声、反映民意。
部分政务新媒体主管部门之所以选择关闭留言功能,或许是担心民众的议论会引发负面舆情,影响政绩评价,从而选择捂盖子;或许是缺乏面对民众质疑的勇气和智慧。无论出自哪种考虑,关闭留言功能,不仅违背了政务新媒体的初衷,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传递出的是一种不自信、不开放、不包容的信号。这种“捂耳朵”“闭眼睛”的做法,只会让人民群众感到失望,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面对民众的留言和质疑,应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去接纳和回应。对于民众的合理诉求和建议,政府应积极采纳并付诸实践;对于民众的误解和不满,应耐心解释和疏导;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勇于承认并及时改进。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政务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对于关闭留言功能等做法,应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应加强对政务新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