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时评评论员 朱婧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份不该制定下发的“红头文件”》报道引发关注,记者从文件出台、印发、执行情况、基层态度等方面,通过调查采访回答了这份“红头文件”为何被质疑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基层减负所面临的痛点、堵点和难点。
一地一域减负之难,透射出一些普遍性问题:一些不该发的文件、烦琐的考核还存在,说明责任下沉过程中基层负担还在。本来为基层减负,要解决的就是形式主义问题,因而不能再搞形式上的减负。做好此项工作,要回答基层负担从何而来、要减的是什么、如何有效减这三个问题。
基层负担从何而来?从基层工作人员苦之久矣的“一个人对多个部门”“一支笔写多份报告”来看,基层负担主要是任务超过负荷,客观上造成“小马拉大车”。从基层党建、信访维稳、应急管理,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各项任务落实,责任下沉过程中,都成为基层要落实的工作;其次,多头考核、过程烦琐等问题带来迎检负担,每一次考核都要作准备、写台账,让基层人员困于痕迹管理、材料撰写,精力分配不过来,可能导致需要落实的工作推进慢了下去。主观上看,这也与一些工作人员政绩观出现偏差,搞形式主义有关系。
要减的是什么?2024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议事协调机构、部门和单位不得向下级党委和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提出指令性要求。这些规定从具体事项作出规范,整治形式主义带来的负担,落实党中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省委书记王宁列举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8种表现形式:即政绩观错位、办事“推拖绕”、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脚尖上的形式主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督检考虚胖、小马拉大车。针对问题,省委也提出了12项纠治重点。应该看到,当前各地都在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文山会海少了,督检考简化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切身感受是“去基层调研的时间更多了”。
如何有效减负?减负针对的是不必要的工作流程,直指的是形式主义作风,但预期效果是“为工作增效”,这也是衡量减负效果的标准之一。基层负担从何而来,究其原因是痕与绩、事与人、权与责不对等,还有属地管理等问题容易造成任务摊派。《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作出“省级党委和政府指导本地区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加强清单动态管理,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的规定,针对堵点问题,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厘清基层权责,规范基层事务,明确村(社区)“什么应该干”“什么协助干”“什么不能干”,促进基层职责更明确、服务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