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丨奋笔书写幸福佤山新篇章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8-19 11:33:21 【字体:

4年前,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怀着满腔热忱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字里行间满是对佤山改天换地的欣喜之情。4年过去,这片曾被称作“苦焦地”的边境热土,已蜕变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幸福村,交出了一份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这份变迁,始终连着一份跨越山海的牵挂。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字里行间既有深切关怀,更有殷切期望。

沧源县城

嘱托如灯,照亮前路。4年来,沧源县以落实“三个定位”要求、践行“三好”嘱托为总遵循,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不仅为临沧市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新台阶注入强劲动力,更让各族群众的日子像甘蔗般节节拔高,越过越红火。

绿富同兴:生态家底化为发展动能

初秋的沧源,山峦叠翠间云雾缭绕,澄澈蓝天与葱郁森林相映,宛如天然水墨画。这片生态宝地上,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扎根,全县正以全域保护的姿态建设绿美家园,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走进勐董镇龙乃村,两棵300余年树龄的大榕树参天蔽日,见证着村子从靠山吃山到护绿生金的蝶变。“以前只想着多砍树、多开荒,山慢慢秃了,雨水大时还滑坡,日子过得更差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爱军回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村里跟着全县的步伐推进生态修复,封山育林、发展绿色农业,鼓励种植经济林果和林下作物。如今,村民出门见绿、弯腰摘果,既护住了山林,又鼓起了腰包。“观念变了,日子美了,这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赵爱军的话语里,满是对绿色发展的坚定。

沧源县的产业发展,同样也以“绿”为笔,绘就产业振兴壮美图景。

“采茶叶得留下三叶,可不能伤了茶树的根基。”岩帅镇龙潭茶场的赵叶茸一边演示采摘技巧,一边把采茶的“老规矩”挂在嘴边。她家的40亩茶园拿下有机认证后,鲜叶的收购价涨了不少。“过去图方便用化肥,现在改用有机肥,茶叶的品质上去了,卖价自然也高了。”

随着产业与生态底色的深度融合,沧源县的茶产业已经从过去的单一种植向全链条升级,成为带动群众稳就业、促增收的绿色引擎。今年上半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14.45万亩,生产毛茶5359.51吨、同比增长5.08%,实现农业产值约1.66亿元、同比增长0.42%;生产精制茶2855吨,实现工业产值约1.71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茶叶综合产值约5.73亿元。

龙乃村的变迁和茶产业的发展是沧源全域护绿的生动缩影。如今的沧源,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绿色正成为这片土地最亮丽的底色,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在阿佤山徐徐铺展。

佤族群众欢庆新米节。

双轮并转:边疆经济迸发内生动力

清晨的永和口岸,货车有序驶入查验通道。“现在全年无休,货运通关快多了。”沧源君和报关有限公司报关员李玲点赞道。货车车厢里的新鲜蔬菜正通过绿色通道快速验放。这是2023年7月1日口岸实施365天通关后的日常,加上新开通的卸货功能,企业的通关时间短了,成本低了。

办公室里,沧源海关工作人员正和企业负责人算起“政策账”:“用‘两步申报’能省两天时间,原产地证书还能减关税。”据统计,仅关税减让就已为企业节省成本400多万元。“我们深入落实‘一企一策’‘一产品一方案’,为企业提供‘窗口+上门’的贴心服务,不断提升监管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助力口岸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沧源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闫伟介绍。

口岸旁的永和园区里,商贸综合服务中心、货运专用通道、国门联检前置拦截区已完工,正在开展验收准备工作;正在试运行阶段的大理石智能制造基地的生产线嗡嗡作响,机械有序运转,工人专注调试设备。

今年4月12日,永和园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进出口落地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被列入《云南省2025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后,园区建设便按下了“快进键”,招商、配套齐头并进,发展态势一片向好。先后吸引沧源赛特拉进出口有限公司等41家企业入驻永和园区。目前,在永和园区规划范围内累计注册企业76户,其中“四上”企业5户。今年以来,永和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64亿元。

从口岸通关效率提升到园区产业集聚,沧源县正以“双轮驱动”激活边贸潜力。既靠便利化措施让货物“流得快”,又凭园区平台让价值“增得高”,一幅口岸与园区协同发展的图景,正成为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佤山少年参加足球比赛。

勠力同心:团结共建筑牢边疆屏障

“党的政策好,不仅帮我们建房子、修道路,还带我们发展产业,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这句发自各族群众心底的话语,道出了边疆群众的共同心声。

一座座各具民族特色的新房如繁星般铺展在山间,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串联起家家户户,更成为连接各族群众心灵的纽带。校园里,不同民族的孩子同桌学习、结伴嬉戏,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长;社区中,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谁家有困难,邻里都会主动搭把手,沧源大地处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民族团结进步是沧源发展的生命线。当地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各民族在广泛交往中增进情感,在全面交流中凝聚共识。

守好边疆,才能发展好家园。沧源县建立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在班搞村,400多户村民自发轮流值守边境线,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践行“守边有我,请党放心”的誓言。“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这句话镌刻在每一位佤山人民的心中,更道出了边疆群众对发展与守边的深刻理解。国境线上,边境幸福村串珠成线,巡边人的身影在山林间穿梭,与坚固的界碑、茂密的丛林共同构筑起边疆安全稳定的坚实屏障。

四年风雨兼程,四年硕果盈枝。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沧源县在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道路上深耕不辍,让阿佤山的木鼓声震彻山谷,让幸福之歌在云海间回荡,让各族群众的日子如佤山云海般,在时代春风里翻涌不息,在岁月长河中绵延壮阔。

展望前路,沧源将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刻在心上、稳稳落在实处,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在民族团结、兴边富民、强边固边的道路上持续发力,用奋斗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边疆大地焕发更蓬勃的生机。

葫芦小镇

单甲乡单甲村“自然村长”陈天云——

把嘱托担在肩上

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单甲村的茶林里,草血竭长势正好。“自然村长”陈天云蹲在地里查看,袖口沾着泥,佤锦包上的图案磨得发亮。

见着挎竹篮的佤族大妈,陈天云笑着用学来的佤语打招呼:“玛定,怀扫迈?”(意为:大妈,吃饭了吗?)驻村两年多,这位来自临沧市临翔区的“自然村长”,已经是寨子里的“自家人了”。

建设好美丽家园,产业是根基。面对山多地少、脱贫人口占比高的单甲村,陈天云深知责任重大。面对守着3700亩茶园、万亩核桃林,却好东西卖不上价的症结,她摸清家底,锁定“短平快”的中药材产业。

破局,靠实打实的订单。遇到语言不通的情况,她抄佤语、唱山歌硬“啃”。遭遇信任不足的困难,她带着村“两委”,以村集体合作社先行流转200亩土地示范种植草血竭,并引进企业签下保底收购订单,带着村民在地里搞“以工代训”。第一年,全村仅4户跟着种,如今153户通过药材基地务工或种植增收330万元。“跟着陈姐干,踏实。”村委会副主任肖叶那说。2025年,单甲村的千亩草血竭、续断等中药材预计产值将达2000万元。

老茶园也变了样。陈天云促成茶厂与合作社升级,推动茶园有机改造、茶农规范管理双管齐下,茶叶鲜叶价格越卖越高。党员陈尼块的“撒瓦茶厂”也在陈天云的帮助下,换了产品新包装,正琢磨引进设备发展茶叶深加工。

今年驻村期满,陈天云再次申请延期。火塘边的微党课上,她捧着新编的《佤山英语歌谣》笑着说:“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红火,就是对嘱托最实在的回应。”

勐董镇帕良村“自然村长”肖德良——

用实干赢得信任

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帕良村的积分超市,货架上米、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整齐摆放,“自然村长”肖德良正低头仔细核对一张张季度积分表。“每户几分、换了什么,这里都记得清清楚楚。”肖德良笑着说,这本“民心账”激活了全村治理。

2021年,刚来到这个边境线长1.46公里的村寨时的景象,肖德良记忆犹新:村道垃圾成堆,杂草半人高,村民对公共事务事不关己。“不能干部埋头干、群众站着看。”肖德良明白,改变需从激发内生动力开始。他与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反复商议,积分制诞生了。

“积分就像‘指挥棒’,让‘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肖德良说。围绕党建、平安、美丽、普法、文明制定的积分标准将大小村务量化,参与巡边护碑、打扫卫生、调解纠纷等都能获得积分。起初村民观望,他就和党员带头干,挣到的积分当众兑换,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的信任。

村道整洁了,邻里笑声多了,村民的自治热情逐渐被点燃。主动防汛巡边成了常态,村民互评卫生蔚然成风,乡风文明不断深化。指着积分表上密密麻麻的兑换记录,肖德良感慨地说:“现在大家比的是贡献,聚的是民心。守护好边关的秘诀就在这儿。”

如今,积分制已成为帕良村治理的“金钥匙”。村民口袋鼓了起来,脑袋富了起来,点滴行动汇聚成流,帕良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云南省卫生村”。

一线见闻

永和口岸:通关加速边贸旺

上午9时,沧源佤族自治县永和口岸熙熙攘攘。中缅边民在旅客通道有序穿行,满载蔬菜、建材的货车在车辆通道往来不断,边贸活力持续释放。

“快!真快!”货车司机李昌建刚完成查验,就竖起了大拇指。他的车里装载着准备运往缅甸的2吨蔬菜,从进入通道到完成查验仅用了10多分钟。他感慨地说:“以前排队两小时是常事,现在又快又顺,省心多了。”

为让货物通关更顺畅,沧源海关实施365天货运通关,保障货物运输全年“不打烊”;通过“关企沙龙”手把手教企业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便利化措施,更专门设置进口鲜活农产品专用查验车位,为甘蔗、蔬菜等易腐商品开辟绿色通道,让“快进”成为常态。

报关员李金永对通关变化感触更深:“以前跑现场交纸质单,一上午最多办3单。现在全流程线上办,轻松搞定审单、改单、放行,一早上能处理8单。”更让他高兴的是,在海关指导下,他所在公司进口的4.4万吨甘蔗还享受到了关税优惠,今年已减免关税超过200万元。

通关提速也让边民往来更便捷。在口岸的另一侧,来自缅甸勐冒县的边民陈陆山手持出入境证,快速完成了通关手续。“我的两个小孩在沧源上学,经常要往返两地,现在过关方便多了。”他说。

效率提升伴随服务升级。去年以来,沧源海关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窗口+上门”等服务,不断落实“一企一策”“一产品一方案”,并与地方商务局等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推动云南省首家出境加工企业落地临沧,药食同源商品(砂仁)、玉石等商品在永和口岸实现首次进口。

今年上半年,经永和口岸进出口的货物量达29万吨,货值5.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8%和3.1%。

记者手记

落实“三好”嘱托持续接力见行动

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关键是要把握好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并坚定不移把学习和认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锚定“三好”嘱托,沧源佤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四年来的不懈努力,成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实践。

永和口岸的人货繁忙,是边疆开放的注脚。365天通关“不打烊”,药食同源砂仁、玉石等新商品首次跨关入境;中缅货车司机的一句“牢列”(佤语,意为:谢谢),让边贸的温度穿越国境。在日复一日的货畅其流中,“守护国土”具象为了畅通的动脉。

园区的现代化厂房,藏着发展的密码。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让企业主安心扎根兴业,让边民共享跨境产业链红利,勾勒出建设美丽家园的务实轨迹。

乡村的发展脉络中,离不开稳定的根基。单甲村的千亩药田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让村民土地流转收租、基地务工挣薪、学习技能增值,“一地生三金”。更有“自然村长”将心“种”进佤山,用小积分激活治理新局,让比贡献蔚然成风,更让群众深切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温度。

从口岸的繁忙到园区的崛起,从“自然村长”的辛勤付出到边民互市的和谐交融,沧源正以最务实的方式,将“三好”嘱托细化为可触摸的行动。口岸的每一单通关、园区的每一次建设、积分本上的每一笔记录、中药材基地的每一锄深耕,都是对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最生动诠释,也是边疆给时代最坚定的回答。(记者 李丽 赵丽槐 李春林 雍明虹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