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也是澜湄合作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主流媒体共同评选出“澜湄合作2024年度十大新闻”,展示澜湄六国合作的亮眼成果、巨大潜力及光明前景。
1
六国政治互信进一步深化
2024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苏林访华期间,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
11月7日,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政府首脑和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来华参加区域机制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会议。
2024年,中国同湄公河国家政治互信持续加强,战略互信不断加深,共同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前列。
2
澜湄合作第九次外长会谱写合作新篇章
2024年8月16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九次外长会在泰国清迈举行。会议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和关于深化水资源合作、清洁空气、打击跨境犯罪合作三份声明,发布《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2023年度落实进展报告》等。
2024年,澜湄合作机制全面快速发展,“3+5+X”框架更加成熟,六国在更广泛范围内分享发展机遇,携手应对各种挑战。
3
中老铁路通车3年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2024年12月3日,中老铁路迎来通车运营3周年。3年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45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5000万吨,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2024年,澜湄六国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区域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
4
澜湄六国携手推进“平安澜湄”建设
2024年8月6日至7日,澜湄区域犯罪治理经验交流会暨“海鸥行动”启动仪式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柬埔寨国家警察总署、中国公安部、老挝公安部和国防部、缅甸警察总部、泰国皇家警察总署、越南公安部以及联合国毒罪办、国际刑警组织的5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2024年,澜湄六国加强警务执法合作,开展联合行动,分享治理经验,在安全领域取得诸多成果,有效打击了跨境犯罪活动,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了地区繁荣发展。
5
跨境电商带来贸易新机遇
近年来,湄公河国家电商市场快速增长,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11月,2024年中越(红河)边境经济贸易旅游交易会设立跨境电商馆。
2024年,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遍地开花,成果丰硕。
6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合作加快推进
2024年12月4日,2024澜湄农业农资经贸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论坛深入交流中国与东盟特别是湄公河流域国家在农业、农资、经贸、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2024年,澜湄六国农业部门落实《澜湄农业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农业合作不断深化,为区域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生活注入动力。
7
澜湄国家“爱心行”已为
8万多名儿童开展先心病筛查
2018—2024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执行的澜湄国家“爱心行”项目指导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与柬埔寨、缅甸、老挝等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组织中国医疗专家赴三国合作筛查了85403名儿童。中方还培养了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家进修医护人员,获得了三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
2024年,澜湄六国加强民生领域交流合作,以更多务实合作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体现了“心联通”的积极内涵。
8
六国合力应对水旱灾害
2024年9月,受台风“摩羯”影响,澜沧江下游及湄公河流域持续暴雨,湄公河沿岸防洪压力陡增。中方发挥澜沧江梯级水库调节作用,调节澜沧江景洪电站发电负荷,减少出库流量,有效减轻湄公河沿岸防洪压力。
围绕加强可持续发展韧性的目标,2024年澜湄六国继续落实《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与行动框架(2023—2027)》和“绿色澜湄计划”,汇聚区域绿色发展力量。
六国积极落实《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面对台风、洪旱等灾害,深化多领域务实合作。
9
“免签朋友圈”推动人文交流升温
2024年3月1日,中泰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生效,两国迈入“免签时代”。在有关签证便利政策激励下,中国公民赴湄公河国家旅游热度不断上升。
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宣布,中方决定面向湄公河五国颁发“澜湄签证”,为符合条件的商务人员审发5年多次来华签证,受到湄公河五国普遍欢迎和支持。
2024年,六国深化旅游、文化、教育、媒体、地方交往,让“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10
“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
卫星发射成功
2024年9月24日,“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发射成功。“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将围绕太阳大气数据和澜湄区域大气数据开展跨国科学研究,为澜湄六国开展太空观测与技术应用交流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2024年,澜湄六国青年积极开展对话交流,增进友谊,探寻澜湄合作新机遇,积极为区域发展发出澜湄新声。(记者 韩成圆 刘子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