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技艺 指尖传承

来源:西双版纳报 2025-04-10 16:21:00 【字体:

孔明灯,傣语为“贡菲”。放飞孔明灯是傣族群众在傣历新年节期间开展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傣族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傣历1387年新年节临近,傣族匠人们也忙碌起来了。走进景洪市嘎洒街道曼占宰社区曼勐居民小组,傣族传统孔明灯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岩香罕和徒弟们正在忙碌地制作孔明灯。

在曼勐居民小组活动场,56岁的岩香罕弓着背,耐心地将一张张傣族手工棉纸粘贴拼接在一起,现场散发着糯米胶的淡淡香气,他的手指布满老茧,动作却轻盈利落。岩香罕不时抬头,双眼审视着正在拼接的孔明灯,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徒弟们在一旁协助,有的裁剪纸张,有的涂抹胶水,整个制作过程忙中有序。每一盏孔明灯的制作,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更蕴含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小时候,看到孔明灯飞向天空,觉得纸做的灯笼能飞上天太神奇了,从此便对这门手艺情有独钟。12岁起,我便开始学习制作孔明灯,到现在已经44年了。”岩香罕轻抚着一根竹篾感叹地说。

岩香罕介绍,孔明灯分为头部、腰部、底部3个主体部分,制作的材料主要是傣族手工棉纸和竹编。孔明灯的头部和腰部用棉纸拼接,使用糯米粉制作的胶水均匀黏合,不能出现任何缝隙。底部则用竹条弯成一个圆环,圆环中间固定安放燃料包。燃放时,燃料包燃烧所产生的热气流从下而上进入孔明灯内部,充满热气后,孔明灯就会向上飞。“按照这样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5米的大型孔明灯,需要用到42张棉纸,四五个人耗时两天才能做好。”岩香罕说。

制作仅是前奏,真正的考验在于燃放。“燃料点燃后,需要多人托着灯体等热气充满。风不能大,手不能抖动,等到灯身完全直立,大家一起放手,孔明灯才能稳稳地飞向高空。”岩香罕介绍,这种集体协作的仪式感,正是孔明灯文化的精髓。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孔明灯制作过程繁杂,我就和他们讲孔明灯的故事,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傣家人的传统,绝不能断在我们手里。”随着时代的变迁,掌握传统孔明灯制作技艺的匠人日渐稀少,但岩香罕却在本村培养了24名学徒,让这门传统技艺不断传承,继续焕发光彩。

“传统孔明灯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承载着老一辈人反复琢磨、传承下来的智慧。棉纸与竹条即使化为灰烬,回归大地,仍能滋养万物。”千年技艺,指尖传承。岩香罕和他的徒弟们,继续用指尖温度延续着这项古老的技艺。

夕阳西下,又一批孔明灯在匠人手中成型。待到傣历新年节,这些承载着傣族智慧的孔明灯将缓缓升空,带着傣家人的美好祝愿,化作人间与星空的桥梁,扮靓傣乡。(通讯员 张文艳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