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河口公路口岸,冷链货车的引擎声打破宁静。满载云南蔬菜、鲜花的车辆依次驶出红河综合保税区,沿着中越跨境陆路驶向越南老街;不远处,载着越南西瓜、泰国青柚的入境货车正通过“运抵直通”快速通关,17个小时后就能把东南亚新鲜水果送到昆明市民的餐桌上。这一“出”一“进”的繁忙景象,正是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云南自贸试验区)六年开放发展的生动缩影。

冷链货车以“运抵直通”模式通过河口公路口岸进境
今年是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六周年。六年来,这片开放热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昆明、红河、德宏三大片区交出了亮眼答卷: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656.6亿元,年均增幅超11%,占同期云南省外贸的21.9%;海关备案企业达8672家,占昆明海关现有备案企业的24.8%。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开放活力的持续迸发,是“制度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的生动实践。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密码”。红河片区推出的“中越跨境陆路运输模式改革”,就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打通了“快车道”。该模式依托“自贸区+综保区”平台优势,指导企业在启运地海关提前完成报关、报检,实现出口货物“属地查检+转关”无缝衔接,大幅减少了货车在运输途中和出境口岸的等待时间,降低了货损风险。

海关关员在昆明综合保税区对培训用飞行模拟器开展日常检查
如今,云南蔬菜、花卉通过这一模式出口,真正实现“协同互认、全程直通”,该模式也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让云南自贸试验区在全国层面的经验复制推广实现“零”的突破。
“以前单票货物要在货场等放行通知,现在‘运抵直通’模式下,没查验需求就能直接出场,通关零等待!”人之和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单若亮的感慨,道出了企业对通关便利化的真切感受。监管持续优化、通关不断提速,不仅让云南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更顺畅,也让东南亚的特色产品“走进来”更高效。据河口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河口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达315.2万吨,同比增长7.3%,口岸经济的“引擎”作用愈发凸显。
在昆明片区,制度创新的红利同样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昆明综合保税区经开片区内,云南东方飞行培训有限公司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累计培训飞行学员超5万人次,节约税费超5000万元;空港片区里,跨境电商货物通过中老铁路无轨站“一站式”完成安检与监管,搭上中老铁路快车远销老挝、泰国;云南首家RCEP工行服务站的设立,让小微企业“零成本”就能自主办理原产地证书;云南省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的落地,更是为企业拓展业务版图提供了新支撑……一项项创新举措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让自贸试验区成为云南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六年潮涌云岭,开放风帆正劲。站在新起点,昆明海关将继续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结合云南外贸新特点探索更多创新举措,全力打造地区综合性开放枢纽。未来,云南自贸试验区将以更强劲的开放动能、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持续为云岭大地的对外开放注入活力,让开放的风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越扬越劲。(记者 杨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