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一带一路区域合作论坛的会场座无虚席。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化面临碎片化”的时代考题不断被叩问,海内外嘉宾屏息静听,对当下区域合作的困境与出路积极建言献策。
在挑战中锚定方向
“贸易战阴云未散,产业链供应链屡受冲击,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中亚机制秘书长孙炜东的发问,道出了各国共同的期盼。这份期盼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尤为真切。
记者 雷桐苏 周灿 陈飞 胡妤雅 摄
俄罗斯塔斯社副社长亚历山大・科普诺夫的发言提供了一种视角:“单极模式正在褪色,‘一带一路’等包容性倡议正构建多极化对话平台。”塔斯社与来自94个国家的108家通讯社及来自103个国家的200多家媒体保持合作关系。他认为,媒体在构建这一新秩序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大众传媒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影响现实认知的积极参与者。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副社长亚历杭德罗・戈麦斯更直接点明:“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特别是最近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对于推进文明间的合作和对话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决定性支撑,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公正秩序。”
地方样本到区域共鸣
观点勾勒出合作的蓝图,那么来自中国各地的实践则为蓝图填充了鲜活可感的细节。“来云南实现榴莲自由!”云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分享话音刚落,会场便响起会心的笑声。这个生动的表述背后,是口岸建设的硬实力支撑——全省28个口岸优化布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让泰国榴莲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数据更具说服力:今年1-7月,云南货物贸易进出口达1532亿元,同比增长7%,印证着开放型经济的活力。
农业领域的转型同样惊艳。“好茶要朋友来分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的开场白饱含热忱。从保山小粒咖啡到普洱古树茶,从斗南鲜花到玉溪褚橙,云南的“绿色云品”正完成华丽转身:十年间,小粒咖啡出口均价翻三倍,从“原料仓库”蜕变为众多国际品牌的高端原料基地。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恰是区域经济互补性的生动诠释。
这种温度同样存在于长安灯会的光影里、良渚文化的传承中——西安市长安灯会屡次走出国门,杭州市余杭区高标准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创作运营中心等平台,推动文化“新三样”走向世界,都印证着文化作为合作纽带的强大力量。
跨区域的协作样本同样振奋人心。天津的25个鲁班工坊遍布亚非欧23国,让职业教育成为国际公共产品;成都擦亮“南丝路起点城市”名片,以文旅、体育赛事等新场景激活古蜀文明的当代价值;伊利集团的“让世界共享健康”理念,则展现了不同领域的合作可能。
摩洛哥新闻报媒体集团总经理哈立德・阿尔巴尔哈利对此深有感触:“中国的经济活力与开放姿态,为北非等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这种务实合作正是世界所需。”
以互鉴绘就共赢图景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亚历山大・科普诺夫引用的中国古语,成为整场论坛的精神注脚。论坛上的每一个案例、每一组数据,都在回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图景。
当论坛接近尾声,阳光透过会场的玻璃窗洒在“共担媒体责任推动文明互鉴”的背景板上。嘉宾们的交流仍在继续:俄罗斯塔斯社探讨着与中国媒体的事实核查合作,拉美通讯社期待深化“全球南方之声”平台建设,云南的代表向海内外发出邀请——“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发现更多合作故事”。
各方正在用实践证明:区域合作的阻力虽存,但只要以开放破壁垒、以文化架桥梁、以民生为根本,就能凝聚起跨越国界的合力。(记者 王欢 冉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