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批珍贵的《查姆》古籍入藏双柏县博物馆,《查姆》抢救性保护征集工作顺利完成。
《查姆》是彝族先民讲述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日常生活规则和大众智慧的一部创世史诗,是目前用古彝文记载的篇幅最长、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神话叙事史诗作品。《查姆》内容丰富,在民间有120“查”之说,它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记述了天地演化、物种起源、人类形成和发展、家庭婚姻、医药卫生、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天文地理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
千百年来,《查姆》一直在双柏县彝族群众中流传,既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的演变与发展全过程,也反映了彝族先民朴素的宇宙观、进化观、历史观、信仰观、道德观、伦理观,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过程有着较高的历史科研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08年6月,《查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月,《查姆》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由于年代久远、传承环境变迁等因素,许多《查姆》古籍散落在民间,面临着损坏、遗失、失传的风险。2021年8月,双柏县启动《查姆》古籍征集工作,征集到不同年代的《查姆》古籍145卷,其中毕摩经130卷、医药经15卷。
“目前,征集到的《查姆》古籍已妥善存放于博物馆库房,由专业修复团队进行修复。这些古籍的成功征集,极大丰富了双柏县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双柏县博物馆馆长李丹介绍,在征集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古籍保护标准,对每一本征集到的古籍进行详细登记、拍照、初步鉴定,其中不乏年代久远、保存状况较好的珍稀版本。此次征集不仅填补了《查姆》文献体系的空白,更对传承彝族文化根脉、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吕瑾 通讯员 谭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