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长期从事宣传工作,醉心于剪纸技艺,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刀刻剪纸的传承发扬,原蒙自县工人俱乐部主任伍爱民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手指上遍布的老茧和刀疤,见证了伍爱民的辛勤付出和高超技艺。他常常连续八九个小时端坐桌前,一刀接一刀地沿着线稿推进,于刀尖游动间创作出一幅幅生动精美的剪纸作品。
退休后的18年间,伍爱民创作的300余件美术、剪纸作品发表于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剪纸作品《牧羊归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先后当选中国文联民间艺术中心特聘剪纸艺术家、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和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被中国文联艺术中心授予“全国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家”称号。
“艺术只要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就能承载历史的期许,与时代和社会产生共鸣,在赓续传统与创新发展中,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伍爱民说。2014年,他应邀创作《红河兵事》石刻壁画,最终完成了13幅作品,塑造了150余个群像人物。该壁画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件以近代以来军事历史为题材的大型艺术作品,被保留在边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参观者讲述红河州的红色文化。
在伍爱民的耳濡目染下,他的两个女儿继承了剪纸、绘画技能,大女儿还与父亲一起成为蒙自市市级非遗项目“刀刻(剪)纸技艺”传承人,办起了传习班,10余年来招收学员2万余人次,其中有100余人(次)在国家级剪纸展览中获奖。
伍爱民积极深入学校、机关、社区,开展非遗剪纸传承公益活动100余场,受益人数1.2万余人。2017年,年逾古稀的他到红河县车古大寨等地收集民族民间剪纸刺绣图案,走访民间手艺人并向其请教,而后用心整理资料,最终策划编辑了书籍《绮丽的山花——红河县民族民间剪纸刺绣图册》。他执笔的《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概述》被收入《中国民间剪纸论文集》,他先后出版了《浅论红河县民族剪纸、刺绣的风格和特点》等8本专辑,为非遗技艺传承作出贡献。
退休后,伍爱民始终热心公益事业和文化活动,多次参加慈善活动,义卖作品筹款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对家庭困难的求学者,他一律免费授艺,每年帮扶关爱20多个孩子。他还带领一群退休干部成立了“碧色书画院”,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00余场次,赠送作品5000余幅,践行了一名退休干部的初心使命。(记者 饶勇 通讯员 王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