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时光的脉络 重温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珍贵记忆

来源:云南网 2024-09-26 08:45:21 【字体: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1951年元旦

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

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

将“平等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景铭刻

73年来

在誓词碑精神感召下

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实现了整族脱贫

沧源县边境村的阿佤人民唱响了新时代的幸福之歌

普洱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

……

丰碑不朽

见证了云南各族群众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不懈努力

让我们循着时光的脉络

重温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珍贵记忆

  民族团结誓词碑建成

  1951年

1950年,刚刚解放不久的宁洱专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年底,来自全区15个县(包括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沧源县)的哈尼、彝、傣、佤、拉祜、布朗、傈僳、基诺、白、回、汉等26个民族的代表、地方党政军领导共300多人,欢聚一堂,共商民族团结、巩固建设边疆的大事。

1951年元旦,按照民族代表的提议,在宁洱镇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剽牛签字仪式,通过了民族团结誓词。48位各民族代表和党政军领导同志,分别用傣、拉祜、汉文签名。为了铭记这次盟会,立下了永垂千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刻下如下碑文: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民族工作第一碑,谱写了各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壮丽诗篇。

  “民族团结誓词”碑列为文物保护

  1986年4月10日

1986年3月24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发文决定,将原普洱专区(含今西双版纳州及沧源佤族自治县)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于一九五一年元旦建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洱县城,原为普洱专区所在地,后改为思茅专区,搬迁到现在的思茅县城。“民族团结誓词”碑,真实地记载了解放初期普洱专区党、政、军领导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1985年12月中旬,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期间,自治县人民政府已将“民族团结誓词”碑从县文化馆迁入县政府院内,存放在两棵大榕树中间约两米高的水泥碑座上。(万楷)

  思茅地区隆重纪念《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四十周年

  1991年1月4日

1991年元月1日至2日,思茅地区先后在思茅县和普洱县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40周年。边陲各族儿女怀着庄重和喜悦的心情,重温民族团结誓词,决心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0年来,边疆各族人民始终如一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胜利地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茅地委、行署还作出决定:从1991年起,每年1月1日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活动日”,要求党政军民学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李绍元 柴红飚 李犁)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1994年6月18日

普洱县政府大院内,竖立着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这是首件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南边疆各民族和睦团结的历史见证。

云南解放后,1950年5月正式成立了“普洱行政督察专员会署”。翻身当家作主的全区各族人民,由于实现了民族平等、和睦团结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共同在1950年12月底,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共有兄弟民族(含支系)代表和专区党政军领导共三百余人参加。其中包括了五月份赴京国庆观礼的38名民族代表和8名随团人员。会间,代表们一致要求要立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并决定于1951年元旦,在宁洱城红场隆重举行剽牛签字立碑仪式。

会议第六天为元旦,风和日丽。全体代表前往红场,解放军、机关干部、学生、居民、城郊农民共计三千多人参加了仪式。按佤族习俗,结盟发誓能否成功,还需看剽牛结果而定。党和政府的领导,为取信于民,尊重民族习俗,认真贯彻党的民族统战政策,购买了一头大水牛供用。并提出立碑活动按民族习俗办,不强迫,签字全属自愿,也可不签。

是日,仪式开始,由党政领导人宣读“誓词”,随即杀红公鸡一只,以血滴酒,待前排就坐领导、民族头人、代表轮饮血酒后,由西盟邦菁佤族头人拉勐(沧源县民委委员)亲自持剽,结果呈现剽牛习俗最吉利状况。

拉勐头人高兴得又笑又跳又喝叫,热烈地拍手:“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大吉大定!”傣族群众“水”、“水”的欢声四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在欢声中,傣族召景哈(即召存信)为首的各民族代表48人,列队井然,欣然自愿在“誓词”上各用傣文、拉祜文、汉字签写姓名,留下了值得永垂诚盟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卜志高)

  新建成普洱“民族团结园”

  2001年

2001年,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50周年之际,该碑由普洱县人民政府大院迁入中山公园中,并新建成普洱“民族团结园”。

“民族团结园”位于普洱县城北部凤凰路与宏远路交叉处,占地10亩,投资700万余元,园中建有牌楼式大门、浮雕、碑亭、《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史陈列馆、“民族文化展室”、“民族团结长廊——民族茶艺馆”,是集收藏、教育、展览、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式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建园至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和参观人流络绎不绝,纷纷留言,盛赞普洱“民族团结园”是一个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民族团结誓词碑》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06年9月28日

2006年6月10日,《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17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9月26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各族各界群众在这里举行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仪式。(李开义 李汉勇)

  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2011年2月22日

1951年元旦,“民族团结誓词碑”树立在普洱专区(今普洱市)宁洱县的红场(现宁洱县汽车运输公司一带)。60年过去,这座“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国宝级文物,意义十分重大——它是新中国边疆各民族大团结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边疆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物证,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全国少有的民族革命文物。此碑于1986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国家民委公布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黄桂枢,作者系普洱市文物管理所研究员)

  《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人考证

  2011年2月25日

1951年元旦树立于普洱市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但是,与其相关的一些重要史实,数十年来并无确切答案。比如,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的一些人,曾作为赴京观礼代表,参加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这些代表的姓名、族别、身份到底如何?立碑时签名的代表涉及当时“二十六种民族”,其称谓是什么?在新中国进行民族识别后,属于今天的哪些民族?签名的48位代表的身份、族别是什么情况?……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因资料缺失、人事更替等原因,众说纷纭。

笔者是退休文物工作者,退休前,曾于1985年~1993年,用8年时间调查考证和研究了上述问题,先后去普洱市10县(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昆明市等地,调查、寻找、拜访了有关人士56位,在各地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查阅、采访搜集到大量资料,考证研究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史实,在此进行概要阐述。

……

1951年1月,各民族代表返回自己的居住地后,结合亲身经历和深切体会,宣传民族政策,为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西盟佤族头人拉勐向佤族群众宣传说:“毛主席的话,已当面告诉我了,他要我们卡瓦山的人民团结起来,肃清土匪特务,保护我们伟大的祖国边疆。”当年,著名彝族作家李乔在《拉勐回来了》的文章中,记述了这些话。有的民族代表,在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团结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傈僳族头人李保,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在敌人面前临死不屈,光荣牺牲;澜沧永安区区长李扎迫(拉祜族),临死不忘民族团结;佤族代表岩火龙,用年轻的生命表达了对党的深情和团结对敌的决心……这些事迹都在当时的《普洱通讯》上报道过。60年前召开的普洱区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及会上建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已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史册。(黄桂枢,作者系普洱市文物管理所研究员)

  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

  2014年11月9日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普洱区实现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当时,我作为傣族代表,有幸见证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的整个过程。

誓词碑的树立,首先要追溯到1950年9月云南民族观礼团去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云南民族观礼团共有53人,其中普洱区(含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代表就有36名。9月30日晚,在国庆宴会上,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来看望我们,毛主席握着我的手说:“召存信同志,你在解放西双版纳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我知道了,你很年轻嘛,希望你跟着共产党走,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边疆。”当时我情不自禁地想:我做了这么一点点工作,毛主席、党中央就知道了!我因为激动而有些紧张,用略带结巴的口音回答:“毛主席,我一定遵照您的教导把西双版纳建设好!”

国庆观礼活动结束后,党中央、国务院安排云南民族观礼团在北京参观了工厂、农村、机关、商店、部队、学校,游览了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随后我们一行又到天津、南京、上海参观,之后从上海到重庆,由重庆返回昆明。我们此行将近3个多月的时间,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12月26日,我们普洱区民族观礼团返回普洱。12月27日,全区15个县26个少数民族的头人、首领、酋长代表及党政军领导300余人共聚一堂召开普洱区第一次民族代表会议。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共普洱地委书记张钧同志回顾了民族团结的历史,谴责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破坏民族团结的罪行,宣传了中央的民族政策,号召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周围,共同建设新边疆。随后,由我代表观礼团的同志介绍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的盛况和毛主席在怀仁堂亲切接见我们的情景,以及党和国家领导对我们边疆民族人民的祝福与期望。当我介绍看到的祖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到处蒸蒸日上的景象和人们努力发展生产,各兄弟民族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的动人情景时,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热烈欢腾。会议中有人提出立碑志喜志庆,立刻得到了与会者的响应。

1951年1月1日,会议的最后一天,按照佤族的习俗仪式,地委、专署举行了3000余人的民族团结剽牛盟誓大会,兄弟民族举行民族团结誓词签名活动,誓词是这样的:“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在我们少数民族看来,喝过咒水、发过誓、剽过牛就是一种盟约,意味着永远不反悔。誓词庄严通过后,谁来第一个签名呢?这对于刚刚获得解放,对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尚不太理解的大多数边疆民族头人、首领、酋长来说,要站出来签名,需要莫大的胆识和勇气。当时我想,新中国成立前,为抵制国民党军队超额派粮、派款、派夫,两次成为国民党的阶下囚,如今共产党、毛主席还邀请我们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参观各大城市,誓词上的字字句句,不就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吗?这时我仿佛又听到毛主席接见时说的“希望你跟着共产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边疆”。顿时一股巨大的洪流涌向我全身,勇气和决心激励我提起笔第一个走到民族团结誓词前工整地写下“召景哈”三个傣文大字,接着喃巴都玛、帕雅浩、召贯等48位各族代表在誓词上签了名。签名按照签字字样与誓词一起刻在石碑上,立于普洱(今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红场。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会议结束后,300多名各族代表积极宣传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而誓词碑上的誓言也镌刻在我的心中,树立了我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信念,并伴随我一生。(召存信)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2019年1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并深刻阐述了伟大民族精神所包含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历史和现实证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在云南边疆的生动实践,将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奋斗精神,更加珍视民族团结,更加重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改革开放新局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苏红军,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策划:罗蓉婵

编辑:何宣颖 崔庆波

资料来源:云南日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