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简介

来源:云南宣传网 2024-11-01 15:51:02 【字体:

基本情况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简称省民语译制中心)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位于昆明市呈贡区祥丰街与春融东路交叉口。在全省范围,共有9个民族13种民族方言列入电影译制生产范围,由省民语译制中心统筹指导7个州(市)译制单位共同完成全年

300多部影片译制工作。在全国11个省(市)级译制单位当中,译制语种最多,译制数量最多。

省民语译制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拥有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棚,具备完善的录音、配音和后期制作能力,能够在音效加工、音频处理、画面剪辑等方面进行高质量处理,致力于将电影中的对话、剧情等元素准确地译配成少数民族语言,确保在译配过程中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为民族地区群众提供“听得懂、看得好”的优秀电影作品。

植根云南边疆多年,省民语译制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承“以放映为中心,为放映而译制”的工作理念,尽职尽责做好民语译制工作,服务好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全力推动云南民语译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译制水平,将优质的国产电影译制成少数民族语版本,传播普及现代科技知识,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紧随主旋律,奏响最强音,发挥民语译制平台作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心聚力。

当前,在省民语译制中心“紧盯首要政治任务,紧盯民族团结进步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紧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指导下,一方面,我们通过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多元化差异化观影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依托大楼声学装修建设,逐步开拓面向南亚东南亚影视文化译制业务,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我们坚信,在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中,民语影视译制大有可为。云南民语人将继往开来、砥砺奋进,以“译制”为桥梁、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中华文化在各民族之间传播、交流和交融,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随着解放大军进入到少数民族村寨,为了让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能看懂电影,民族干部随放映队采用边放映边解说,并同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方式,推进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保证少数民族群众看上电影、看懂电影,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1952年电影制片工作计划》中提出,半年内将20部国产影片试译成少数民族语言的目标。在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的指导下,各少数民族地区电影译制机构和放映机构进行了字幕译制、配音译制、口头解说等不同译制方法的尝试。

1965年

云南省电影公司设立了专门的车间,购买了设备,采用录音机录制台词配音,用放映机马达带动,与录音机同步还音的方法译制了一些影片。

1974年

云南省电影公司购进了专业电影涂磁机,尝试按照涂磁录音工艺译制少数民族语电影,开始了《青松岭》《原形毕露》《南征北战》等11个故事片的译制。

1975年

国家文化部在云南新闻电影摄制组的基础上,批准成立云南电影译制片厂(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前身),负责云南省民族语电影的译制工作,此后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在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5个地州设立哈尼语、苗语、壮语、傣语、景颇语、佤语等6个语种电影译制组。同时,云南省电影公司专门设立了影片拷贝涂磁车间,负责影片涂磁工作,从此拉开了云南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序幕。

1978年

译制业务全部划交云南省电影公司,成立了译制科。采用涂磁录音的译制工艺译制影片形成规模。

1998年

云南省文化厅批复成立了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与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合署,一个机构、一个班子、两块牌子,办公地点在昆明市五华区瓦仓庄。职能由云南省电影公司划转,承担对外联系民语拷贝、乐效带、台本的订购及制作;负责民语拷贝涂磁、配音后的转录合成等工作。

2009年

地方电影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成建制由云南省文化厅划交云南省广播电视局管理,租用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场地办公。

2010年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云南调研期间,专程到云南省广电局视察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的译制工作室。李长春同志分别参观了佤语电影《沂蒙六姐妹》录制现场和哈尼语电影《挂帅》的译制现场,仔细询问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人口和分布情况,边境一线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情况。李长春同志亲切与全体演职人员和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全体同志交流并作了重要指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译制工作很重要,把中央的声音,把好的影视剧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传播,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云南有的少数民族语言与东南亚国家的一部分民族能沟通,这样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与我们的对外宣传紧密结合起来了。”“中央很重视云南,也很重视民族语言的译制工作,希望你们增强光荣感、责任感,把这项工作做好。”“你们也是无名英雄啊,光出声音不露脸。”

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胶片的使用逐渐减少,基于胶片的涂磁录音技术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境地。同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译制、发行、放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这一通知对于我国民族语电影译制的数字化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指引作用。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逐步停止了涂磁录音工艺,实现了全数字译制工艺。

2016年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机构编制方案确定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含演播厅)项目开工建设。

2017年

机构编制调整事项批复,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更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

2018年

省级机构深化改革,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转隶到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更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

2019年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含演播厅)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2020年

正式进驻大楼办公。

2023年

对中心大楼2-4层共36个专业房间进行声学装修,搭建云南省译制生产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全流程电影声音制作的雏形。

职能机构

一、职能职责

负责全省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每年在中央译制专项经费补助下,完成下达的译制任务;负责全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人员队伍、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培训;开展重大题材和重点电影的宣传活动及发行放映相关工作。

二、组织结构

单位规格为正处级,现有干部职工28人。中共党员10人,共青团员8人,群众10人;平均年龄32岁;本科及以上学历28人,其中3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结构合理,战斗力较强。

内设有6个科室:综合科、译制科、技术科、传播发展科、人事科、财务资产科。

三、设施设备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含演播厅)项目是国家工程,是2010年11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考察云南时明确表态支持并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云南省重大文化项目。同年,作为“云南省12个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纳入我省“桥头堡”建设统筹规划。

项目总投资概算2.3亿元(不包含声学装修2500万元),配套价值4800万元设备。土地使用面积23.9亩,总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其中省民语译制中心1.96万平方米,演播厅0.92万平方米,规划有对白棚、拟音棚、文艺录音室、大混录棚、电影终混棚、电影审片厅、非编机房、配音间、审听室、多媒体教室等各类功能性专业用房。

事业发展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始终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以民族进步为根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忠于职守,艰苦奋斗,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全省译制队伍及译制单位分布

云南省共有8家译制单位,即省民语译制中心及7个州(市)译制单位,共有9个民族13种民族方言列入电影译制生产范围。

截至2022年5月,从事电影译制从业人员在职150人(含非编60人)。另外,根据影片译制的需要,各州(市)译制单位会适当补充配音演员和翻译专家,人员数量不定。

二、近年工作成绩

2010年,云南省全面实施少数民族语电影数字化译制工艺。截至2022年12月底,共组织译制完成影片3376部(其中:故事片1633部、科教片1743部)。译制数量始终居于全国首位,占全国比重约为31.2%,译制质量也位于前列,圆满完成了国家电影局所下达的译制任务,特别是近年以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19年至2022年,四年以来全省放映场次累计142276场,累计服务基层群众近1100万人次。

  三、历年获奖情况

  1. 2018年度获奖情况

(1)由省中心评比选送,怒江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血战湘江》(怒江傈僳语)和文山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捍卫者》(文山苗语)分别获2018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电影少数民族语译制片类二等奖和三等奖。

(2)红河州译制单位获云南省广播影视行业先进集体称号。

(3)普洱州译制单位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4)怒江州译制单位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5)临沧州译制单位被云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彰为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

2. 2019年度获奖情况

(1)由省中心评比选送,文山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捍卫者》(文山苗语)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优秀作品技术奖一等奖,影片《圩堡枪声》和《南口1937》(文山瑶语)获三等奖。

(2)由省中心评比选送,德宏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邪不压正》(德宏傣语)和文山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建设美丽乡村》(文山苗语)获2019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电影译制片类三等奖。

(3)由省中心评比选送,怒江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战狼2》(怒江傈僳语)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优秀作品艺术三等奖。

(4)普洱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获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发行放映优秀单位。

(5)德宏州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中心获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

3. 2020年度获奖情况

由省中心评比选送,怒江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流浪地球》(怒江傈僳语)获2020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全国少数民族语译制片类三等奖。

4. 2021年度获奖情况

怒江州译制单位获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5. 2022年度获奖情况

由省中心评比选送,红河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金刚川》(红河哈尼语)在2022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制作优秀作品交流”活动作品中荣获少数民族语译制片类入围奖。

6.2023年度获奖情况

(1)由省中心评比选送,怒江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我的父亲焦裕禄》(怒江傈僳语)在2023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制作优秀作品交流”全国少数民族语译制片类中获电影类译制片入围奖。

(2)在2023首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活动中,由我省组织译制的故事片《战狼》《狼兵吼》(红河哈尼语)荣获2023首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民族语译制推荐放映优秀影片,云南省是全国10个省区中唯一有2部影片获奖的省份。

7. 2024年度获奖情况

由省中心评比选送,怒江州译制单位译制影片《新神榜:杨戬》(怒江傈僳语)在2024年度全国“声音制作优秀作品交流”活动中荣获“2024年少数民族语译制片最佳作品奖”(一等奖),实现全省历史性突破。临沧市译制单位译制影片《搜救》(临沧佤语)荣获“2024年少数民族语译制片优秀作品奖”(二等奖)。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