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5·21国际茶日”,“绿色中国茶山行”的茶文化丛书首批三部《攸乐山:青山寻茶》《景迈山:古茶莽林》《南糯山:以茶之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据悉,该丛书也是第一套以茶山为主题的集当地生态环境、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状况为一体的大众读物。
云南是国内主要的产茶大省和独有的普洱茶原产地,因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范围内最具特色,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本套丛书结合云南始终秉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信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实际,用文学的笔触,贯通茶山古今脉络,于茶山绿色发展中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成功路径,由知名学者、文化行者、行业领军人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道出中国绿色发展、云南生态文明、茶山产业提升的新时代故事。
在讲述中感知,在感知中思考。该套丛书以广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严谨的构架、生动的文笔,融学术性于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之中,全面而精要地展现了数千年中国茶文化、云南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致力于探求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与茶山民俗、生活的密切关系,内容丰瞻,雅俗共赏,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云南茶区培育出了被国家认定的优良茶树品种,并在长期的种茶制茶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脉络清晰的茶利用发展体系。以古“六大茶山”为代表的古茶山以及茶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等构成了云南茶文化遗产的载体。布朗族、傣族、德昂族、彝族、哈尼族、佤族和基诺族等多民族共同哺育了云南多彩厚重的茶文化遗产。各具特色的茶山民族文化,是国内外其他产茶区所缺乏也是无法比拟的。如今,云南茶文化遗产正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和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价值。
为了讲好云南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故事,丛书分别选取了被誉为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攸乐山、荣列普洱茶新六大茶山之一的南糯山和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迈山这三处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将茶故事、茶历史与茶文化等融为一体,体验美妙的中国茶山之旅,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历久弥香、生机勃勃的茶文化,好读、好看、长知识,成为大家了解普洱茶文化之实用助手。
“我研究茶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健康的饮料,也不仅仅因为我本身喜欢喝茶。本书写作最初的动机正是源于我对云南贫困山区脱贫问题的关注。” 作为这套茶书的主要发起人和策划者,《攸乐山:青山寻茶》作者任维东在长期行走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保山、德宏、大理等地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发现正是有了这些多姿多彩民族历史文化的支撑,也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使得云南那些原本不值钱不起眼的茶叶近年来迅速发生了质的变化,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如今茶叶已经成为帮助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叶子”,改变了许多少数民族家庭世代受穷的命运,基诺山、老班章、南糯山、冰岛老寨等等都是极为典型的例证。更加意义深远的是,因为茶叶摆脱了贫困之后,不再为吃饭穿衣花钱发愁,有了经济上的富足后,云南数百万的各族茶农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更愿意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从而不断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民族、对国家都意义非凡。
“这本书不是一本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但又带有一定的学术性。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小册子,是一本茶文化方面的通俗读物。”任维东说。
丛书里,不仅有古老的茶园,还有古老的民族、古老的饮茶习俗。丛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可读性,用文学的笔触,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个个接地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反映绿色产业脱贫、绿色产业提升、绿色发展之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茶山”样本,为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献绿色力量,为广大人民踊跃参与到绿色发展中留下最真实的云南故事。
景迈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是当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被誉为人类茶种植、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众多世居民族在景迈山长期茶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及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茶已然渗透至当地居民日常饮食、社会交往、祭祀祈福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超脱物质形态,成为各民族生命源泉的精神图腾。
在《景迈山:古茶莽林》作者范建华看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景观”申遗成功,是对遗产地多元价值的重新认知、传承延续与再次创新,也是大力弘扬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时代之需,这对景迈山、对中国茶界而言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被钢筋水泥紧紧包裹的现代人,总想到乡野之中寻一处自在,憩息自然,邂逅别样风情,于是满目皆是温柔绿意的景迈山成了许多人心中向往的乌托邦。”范建华表示,远离尘世喧嚣,聆听自然旋律,在村寨与云海中相遇,在花与叶的依偎中品味万物和谐的诗意;感怀温厚底蕴,在热闹欢脱的民俗节庆中体会当地虔诚纯净的茶祖信仰;漫步万亩茶林,伸手触摸鲜嫩翠绿的茶尖,感应古老茶树绽放生命的美好;体验古法制茶,在手作中领略茶人的仁艺匠心和对本真的坚守与追寻;悠然赏茶品茗,让心氤氲在袅袅茶香中,乐享恬淡静好的茶味光阴……原生态的旖旎风光、古朴村落和葱郁茶林便是景迈山留给世人最好的馈赠。
为什么云南的茶山能够支撑起持久的书写与研究?在《南糯山:以茶之名》作者周重林看来,原因有三。第一,有历史足够悠久的古茶园。云南有数量众多的古茶园,而这些古茶园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空白。第二,有历史足够悠久的茶叶制作与品饮传统。云南茶山有特色鲜明的民族,他们的制茶方式、饮茶方式形成了独到的茶俗,深深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云南境内,至今还保留着从茶树种植到茶园管理的最古老的方式。第三,古老的茶马古道带来饮茶的融合与交流。
“古茶园、古民族与古道,是我研究云南茶山的‘三板斧’,呈现为文字后就是古老的制作技法、古老的茶园管理方法以及古老的饮品方式……有着追之不尽的乐趣,后来我把这个研究方法写进了《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报道》里,成为国家层面处理茶马古道遗产的方法。”《南糯山:以茶之名》作者周重林表示,“具体到南糯山,这个我无数次造访的茶山,一直给我言之不尽的惊喜。我希望你的阅读也从南糯山开始,在这里,不仅有古老的茶园,还有古老的民族、古老的饮茶习俗。我的笔墨不能呈现出南糯山万分之一的精彩,只恳求你有空上山随处走走,那些美好目遇而成。”
“书中不仅有历史的叙述,相关茶叶的知识,也有大量的现场描述和对农民的访谈、与专家的对话。这一切通过作者精彩的文笔展示出来,显得十分生动鲜活。我们需要这样既有深度又通俗的书。”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晓云评价,该套丛书不是就茶论茶,而是把茶放在了一个大的宏观历史背景下来看。这样的大视野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力图通过山区茶产业发展这一个个案来探索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脱贫的路径,这更是一种大的时代价值体现。
世界茶源、千年种茶史,民族的今天和昨天与茶山山相伴相生。打开这套丛书,与作者循茶之迹,向山而行,看云南茶山最本真的自然、最悠远的历史、最多样的人文形态,走进人类学、民族学的现实生活长卷,感知生命的美与善。(杨之辉)
《攸乐山:青山寻茶》
内容简介:本书为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绿色中国茶山行”丛书之一种,聚焦“青山”,落脚于全国茶山绿色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聚焦攸乐山(基诺山)的茶山、茶事、茶人、茶生活。全书共6章:茶山“老大”的由来、走近基诺人、贡茶为何出攸乐、敬茶又吃茶、寻茶深山中、与茶农和教授对话等。
作者简介:任维东,高级记者。1989年6月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历任《人民日报》记者、驻云南记者站副站长及深圳记者站站长,《光明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作品多次荣获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及云南省的多项奖励,先后被评为人民日报社先进工作者和“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已出版著作《神秘的金三角》《云南故事》《探访东方大河》《洱海传》。
《景迈山:古茶莽林》
内容简介:本书为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绿色中国茶山行”丛书之一种,聚焦“青山”,落脚于全国茶山绿色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云南是国内主要的产茶大省和独有的普洱茶原产地,因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范围内最具特色,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本书以景迈山为写作对象,共分为四个部分:千年万亩:景迈山初相 、走向世界:十年申遗路、茶祖在上:古村落景致、山居茶事:他乡•故乡等。
作者简介:范建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产业理论、节庆文化、茶文化、中国乡土文化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范建华集》《中国文化产业通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爨文化史》等十余部。曾获“中国文化产业思想人物精英奖”“中国文化产业20年20人学术贡献奖”,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授予“民族文化保护与研究特殊贡献奖”。
邓子璇,江西上饶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特色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政策演变等。
周丽,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播、媒体话语等。
《南糯山:以茶之名》
内容简介:本书为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绿色中国茶山行”丛书之一种,聚焦“青山”,落脚于全国茶山绿色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本书聚焦南糯山的茶山、茶事、茶人、茶食、茶生活,共分为五个部分:南糯山考察散记、南糯山考察散记、半山经济、哈尼族品牌、哈式下午茶等。
作者简介:周重林,学者、作家。潜心研究茶学近20年,著有多部畅销茶学著作,代表作有《茶叶战争》《茶之基本》,茶文入选全国高考,各地会考、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