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规律性,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理论。首先,论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分别阐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其次,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分析了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集中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再次,论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差异性,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宗教长期存在、跨境民族心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问题,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资源。以云南为例,首先,论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历史资源。从远古以来,云南和内地之间、云南各族和华夏民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王朝兴衰更迭,但云南并未脱离中华大家庭。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分的历史渊源,是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要的历史资源。
其次,论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济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前所未有地快速、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为: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再次,论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政治资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在党政机关的比例以及少数民族公务员的录用率;基层党组织建设被重视,成为边疆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堡垒,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不断巩固。
最后,论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资源。历史上,云南文化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主流政治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弘扬,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前所未有得到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困境。首先,论述境外宗教渗透形势严峻。宗教渗透具有强烈的颠覆国家政权的政治目的。长期以来,在中国利用、制造所谓“民族宗教问题”,一直是敌对势力阻遏我国的重要手段。宗教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再加上境内外敌对势力恶意利用、煽动,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某种程度的排斥,这是核心价值观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次,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西方政治思潮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产生腐蚀和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冲击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政治文化,损害社会主义价值观,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腐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各种政治思潮中,新民族主义被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所追捧,从中寻求其分裂行为的理论依据。新民族主义以反现实主义和反官僚主义姿态出现,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领土争端交织在一起,并表现出明显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扩张主义色彩以及强烈的排他性和狭隘性,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产生了恶劣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出现和存在的西方政治思潮的渗透泛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高度重视的。
再次,特殊的民族心理和宗教心理的困扰。各少数民族在创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形成了特殊的民族心理。一方面,各少数民族普遍具有同劳动、讲互助、赞勤劳、重信用、讲义气、孝父母、颂节俭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另一方面,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原始平均主义、“山野自足、于世无求”“命中注定、神灵安排”等消极心理。与此同时,各宗教教义中仁义爱人、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团结协作、诚信友爱,对信教群众具有积极的心理慰藉作用;同时宗教具有的排他性、狭隘性和不宽容性的特点,又使得各少数民族在面对与其宗教文化相左的文化时,往往表现出疑虑,甚至排斥。
最后,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的相对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在一定时期发展被边缘化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变,进入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自然环境、自身发展能力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相对差距。
(2)对策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融入高校全课程教学,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广泛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诸如,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时而变的革新精神,民本与和谐思想,重义轻利与诚信思想,等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第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大力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多形式通俗易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组建“乡土能人宣讲团”、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山寨乡村,以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形式进行宣教,达到正确认知的目的。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在内心深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知信行合一;要把广大党员干部中涌现出来的先锋模范人物的宣传、学习、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与时俱进地赋予不同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全社会起到标杆的作用。
促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直接组织者和形象代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集中体现在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诸多方面。基层党组织先锋堡垒作用的发挥,能让人民大众对党及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中深化认同,并落实在行动上,形成合力。
大力弘扬英雄模范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身上,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舍身助人的精神。这些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助力之源。
第八,实施全范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努力提升大众的认知水平,增强辨别、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大力宣传社会上广泛涌现出的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先进事迹和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边疆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显著的民族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是前所未有地快速、高质量发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也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客观存在的而且将长期存在的宗教文化差异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差距,决定了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同时也决定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本项目成果立足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资源,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特殊内在规律,提出了系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本项目研究成果,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证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也是本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社会影响和效益
研究成果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资源、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所提对策建议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发挥影响作用,并收到相应的社会效益。
项目批准号:YB2020005
项目名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论纲研究
项目主持人:马丽萍
项目组成员:辛爱洪李忠华马君毅杨骁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