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领导是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建党百余年来,从党的三大出台首个《农民问题决议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最新表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起着指引方向和规范实践的核心作用。故从中央文件文本出发,厘清党百余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理路、行动逻辑、理论特质与宝贵经验,对理解中国式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的由来,对推进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乡村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1.1研究目的
(1)立足于中国实际、中国实践和党的领导,从中央文件文本出发,深入探究党每一项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及守正创新的历史脉络,有助于凸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时代意蕴。
(2)从价值导向、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方式四个逻辑维度,对党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逻辑、历史成就和经验启示进行系统学理分析和阐释,为开展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新路向。
1.2研究意义
(1)为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来阐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主要秘诀,解密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不断走向良法善治关键密码提供智力支持。
(2)有助于不断将党领导的乡村治理制度优势转换为乡村治理效能,将乡村社会治理理论转化成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实践,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
2.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2.1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实体对象:涉及乡村社会治理的中央文件文本。
内容对象:演进理路、行动逻辑、历史成就和经验启示。
(2)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基于中央文件文本,按照“文本分析-历史梳理-经验启示-理论总结”的思路展开,从价值导向、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方式四个逻辑维度,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演进理路、行动逻辑、历史成就和经验启示进行系统分析和学理阐释,以期为推进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乡村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借鉴。
本课题共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局部实践
(1)引领乡村实现自由解放:自由解放的思想渊源,践行自由解放的政策措施。
(2)成立乡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协会:工农联盟思想的起源与中国化过程,工农联盟在中国乡村的最初实践。
(3)改造传统乡村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时代使命与具体举措。
(4)组织动员农民参与乡村社会建设:组织动员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具体实践。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
(1)推动乡村实现均富平等:均富平等的理论渊源与具象化过程。
(2)以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重塑乡村社会:健全乡村基层党组织,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3)实现乡村社会平等:开展官民一体化改造,统一劳动、统一生产、统一分配。
(4)开展互助合作化运动:以开展互助合作恢复农业生产,以互助合作化运动“组织农民、巩固政权”。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1)改善农民民生:先富带后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以人为本。
(2)构建以乡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合作共治主体:优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村民委员会、开展村民自治,发展乡村“两新”组织。
(3)构建“活力型、服务型、和谐型”乡村社会:释放乡村经济社会活力,建立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乡村社会。
(4)实行乡政村治、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乡政村治,开展政策惠农、法制护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部分新时代开启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征程
(1)坚持人民至上与美好生活向往:人民至上与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意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2)构建以乡村基层党组织为统领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建设以乡村基层党组织为主导的合作共治主体,建设以乡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协商共治主体,构建以乡村基层党组织为统领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
(3)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共享是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客观需要,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第五部分党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实践经验、理论贡献及展望
(1)党百年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成就: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与再造,从根本上改善了民生,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2)党百年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和价值导向,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胸怀天下。
(3)党百年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贡献: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与完善,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
(4)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夯实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夯实乡村治理本源力量,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夯实乡村治理成效,全面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夯实乡村治理组织基础。
2.2重要观点
(1)乡村社会治理价值导向与治理目标: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人民至上相统一”的演进逻辑及“和美乡村建设与良法善治相统一”的行动逻辑;
(2)乡村社会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演进逻辑及“党的统筹擘画与农民实践创造相统一”的行动逻辑。
(3)党百年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成就: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与再造,从根本上改善了民生,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4)党百年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和价值导向,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胸怀天下。
(5)党百年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贡献: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与完善,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
3.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3.1学术价值
(1)立足于中国实际、中国实践和党的领导,从中央文件文本出发,深入探究党每一项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及守正创新的历史脉络,有助于凸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时代意蕴。
(2)从价值导向、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方式四个逻辑维度,对党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逻辑、历史成就和经验启示进行系统学理分析和阐释,为开展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新路向。
3.2应用价值
(1)为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来阐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主要秘诀,解密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不断走向良法善治关键密码提供智力支持。
(2)有助于不断将党领导的乡村治理制度优势转换为乡村治理效能,将乡村社会治理理论转化成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实践,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
3.3社会影响和效益
(1)对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演进理路、行动逻辑、实践效果、历史成就和经验启示进行系统学理分析和理论阐释,推动相关研究深入发展。
(2)公开发表论文,为开展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提供研究报告,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3)继续承接一些项目和课题,为推进中国式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项目批准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姓名、项目组主要成员
项目批准号:ZD202219
项目名称:中国式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百年历史演进研究
项目负责人姓名:蒋天贵
项目组主要成员:刘晓民、孙卫、王立刚、储成君、单程秀、潘静雯、陈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