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佤族朴素核心价值观研究

来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24-08-22 17:42:50 【字体: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长期以来有着深厚的历史自觉、鲜明的民族自觉和传统的文化自觉,但是对于佤族这种朴素的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是体现于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而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未能起到反哺于佤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建设上来。本课题,旨在对佤族朴素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研究,归纳出佤族朴素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并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以期形成共识,推动理论研究的进程,并达到指导工作之目的。

二、研究内容和观点

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薪火相传的文明长河里,形成了支撑佤族勇往直前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即朴素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大体是一致的。项目以佤族的自然观、生态观、宇宙观、民族观、伦理观、国家观、人生观为基点,通过梳理和研究佤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行为、制度、习惯、风俗、禁忌等情况,即“阿佤理”,将佤族的朴素核心价值观提炼归纳为“敬、和、韧、乐、智”五个方面,从理论层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统一性、认同性、标识性的思想共识、理论共识和规范共识。

第一个方面“敬”,敬天地敬自然敬祖先,通过一套繁复的礼仪来表达“敬”的心理,表达“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佤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对待天地自然采取的是一种敬畏的态度。在敬畏天地自然的过程中,佤族形成了人与自然、与动植物是互为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的朴素的生态观,这种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为佤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方面“和”,佤族认为各民族都是同宗同源的同胞兄弟,彼此之间不能隔阂分裂,更不能发动战争,各民族都要团结统一、和谐相处,以公平、正义、诚信为上。基于这种认识,佤族在处理与外部的关系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各民族之间要和谐等等。总之,世间的一切都要和谐。“和”建立在公平、正义、诚信、共享的理念上,强调“单一不是和谐,多样才是和谐的基础,既多样又统一,才是真正的和谐”,既认同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正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佤族俸行的公平、正义、诚信、共享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第三个方面“韧”,佤族是一个坚韧不拔、有血性的民族,具体表现是不惧强权、不畏困难,居安思危、严格自律。佤族为求生存、求发展,经受过无数磨难,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他们显示出超强的坚韧性。勇猛、刚强、坚定,不怕流血、不受欺辱,是佤族的心理特质和民族自尊,也是佤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底色。在班洪抗英斗争中,面对英帝国的侵略,沧源佤族17部落王在《告祖国同胞书》中发出了这样的铮铮誓言:“嗟呼!我阿祖阿公之世世相传,守土有责,覆亡之祸日迫,绝种之恨将成,上难以见冥灵之阿祖阿公,下更何颜于后世耶?……吾佧佤山,虽地瘠民贫,亦有数千里之地,数十万户之民,居天然之险,恃果敢之勇,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银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佤族同胞在佤族部落王带领下、在各族同胞的团结同心下、在全国同胞的支持下奋起反抗,为守护家园,守护神圣国土,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也向世人展示了佤族的血性、不畏强权、不受欺凌的大无畏精神,展示了爱国家、爱家乡、爱民族的赤子之心,展示了从不怯懦、坚韧不拨、遇强更强的精神

第四个方面“乐”,佤族是一个乐观豁达的民族,有着乐观的、豪爽的、洒脱的生活态度。乐观豁达深深融入了民族性格之中,所以佤族爱唱歌爱跳舞,喜欢用歌声交流感情,用舞蹈表达情绪;有团结互助的美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帮互助理念,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与人生挫折,总能想尽办法加以解决;佤族又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民族,认为最好的东西一定要和朋友一起分享才有价值;佤族还是一个十分懂得感恩的民族。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佤族人民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千年跨越。2020年,佤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同其他民族一道迈进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二次跨越。为了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已经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佤族的“乐”,是建立在善待自然、热爱生活、诚信交友的基础之上,其背后是佤族开朗乐观、团结互助、诚以待人、知恩感恩的朴素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第五个方面“智”,佤族是一个愿意学习、善于学习、聪慧睿智的民族,强调善于变通、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佤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有关生产、生活、天文、气象、医药等诸多方面的智慧知识,逐渐形成了传统科学技术,彰显了佤族的生存智慧、生产智慧和创造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佤族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崇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传统,在同各种文明交往中,善于学习不同文明的精髓,汲取其他文明的文化因子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做到“和而不同”,在佤族文化中能明显找到其他文明的因子和影响的烙印。佤族的“智”,源于佤族愿意学习、善于学习,善于在生产生活中观察、总结、创造;源于开放包容,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学习的心态、接纳、运用别的文明和智慧,让佤族能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身发展方向,不断地融入民族团结合作的大潮流,使得佤族在历史洪流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概述之,佤族的“敬、和、韧、乐、智”朴素核心价值观,充满着与党与祖国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爱党爱国”精神,表达着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爱山爱水”理念,彰显着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爱家爱友”情怀,展示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爱歌爱舞”自信,体现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爱笑爱美”情操。

三、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学术价值:目前学术界对佤族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较少,在理论研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思想共识和理论共识,该项目的开展,不但能在学术研究领域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也将极大地丰富佤族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内容。

应用价值: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把各民族朴素核心价值观升华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拓展为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核心在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社会影响和效益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佤族朴素核心价值观研究,对于引导、教育佤族群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边疆佤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支撑;有利于把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扎根在思想上、践行在行动上、落实在成效上。

项目批准号:YB2022078

项目名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佤族朴素核心价值观研究》

项目负责人:高宏慧

课题组成员:高清华、沈文武、雷红莲、茶中凤、杨雅然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