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先行者:建国初期云南少数 民族干部研究

来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24-08-22 17:30:21 【字体: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云南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总结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经验,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简称建国初期)的云南民族工作回溯。那段时期云南民族工作打下的根基与当时培养和任用的少数民族干部紧密相关。建国初期云南的民族工作得到浓墨重彩的书写,然而对于同时期默默奉献的民族工作者而言,其研究和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培养任用了大量少数民族干部开展民族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践行民族区域自治等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云南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批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行者,扎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原则,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障。

然而从学术的角度往往将这些学者隐身于他们所做出的成就中,而只见其“功”未见其人。本项目将以抢救挖掘的方式,口述记录访谈并研究这批少数民族干部中的代表,不仅呈现他们的工作成绩,更主要展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干部的精神与作风,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民族地方紧密结合的成功实践,为当前开展民族工作,培养民族干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重要补充。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研究将建国初期云南民主解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这段时期的相关少数民族干部历史背景、政策、培养任用机制、人物及其经历事件,这五个维度结合起来,以求综合立体地回溯那段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经历及经验。

通过对十位不同类型(年龄、职位、民族成分、性别、出生)的民族干部进行深入的口述史研究,发掘建国初期民族工作的历程与他们的人生脉络,呈现个体与家国命运的连接,折射出中国民族地区在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恢宏历史脉络下的生动细节和事件经过,既体现国家宏观政策下的具体落实与推进历程,又反映人的能动性与人民的创造性。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

首先,总结党和国家培养民族干部的渠道、经验。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共产党培养干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党和国家以团结第一的原则,从民族精英,民族上层人士的接收,到广泛培养锻炼民族党员、普通的少数民族青年,不分彼此逐一进行选拔,培养过程充分展示了党为人民的初心,体现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权利。大量土生土长的民族干部也由此为民族自决、民族区域自治和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条件。

接着,梳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方法和经验。诸如:团结第一,工作第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尊重民族特点,重视处理好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共事关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等。虽然许多方法和经验是基于彼时云南情况而制定的适用性方法,但是直到现在,许多当时创建的经验仍然行之有效,且为之后云南的民族工作发展成就和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扎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团结第一,工作第二”发展到现在成为了“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代表性指导思想。

然后,提炼这批民族干部的特征。他们根基弱,但是成长快,他们坚强质朴、吃苦耐劳,有着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他们在工作中与群众和其他干部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着今天党员干部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和作风。

最后,总结他们的历史成就和当下的意义:为实现民族解放、民主和自强,创造重要条件;参与和促成民族政策的制定;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疆国防;带领群众积极建设,扎牢民族地区共同发展的基础;破除陋习以文化人,加强爱国爱党教育;消弭民族隔阂团结协作,在民族工作中种下了民族团结之花。

综上所述,他们对我们现在选拔和任用民族干部、民族干部的锻炼和培养、民族干部的政策制定以及民族团结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有着以史鉴今的重要意义。

其中遴选的项目访谈对象为:1.桑耀华,母亲彝族,省级单位的民族学者、主要工作区域为大理、德宏,主要访谈目标是呈现民族工作与民族学的勾连;2.刀世勋,傣族,末代傣王,主要工作区域为西双版纳,主要访谈目标是呈现民族领袖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民族事业的关系;3.马绍忠,回族,一生都在进行民族工作,以他来贯穿云南民族工作的历史;4.马光耀,回族,作为地方民族干部和民族领袖,主要访谈如何在移风易俗上带领群众做好民族工作;5.霜耐冬,傈僳族,作为怒江州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地方干部,通过传帮带的口述反映民族干部对地方民族的深刻影响力;6.张树泽;昆明苗族,他是最基层的民族干部,他的讲述能从微观上反映历史时期的民族工作与民族群众之间的互动;7.沙车,基诺族,他是基诺族文化精英,作为民族头人的他成为了民族干部,并第一个率领基诺族恢复了特懋克节和大鼓舞,对基诺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白佳林,基诺族,作为第一个走出大山走近云南民族大学的基诺族人之一,从小父母双亡的他的命运因党和国家的培养而改变;9.陈哎端,女,佤族,身处中缅边境的第一任书记,与土匪、敌特作斗争,说服外逃民族群众,维护边境稳定。10.陈南茸,女,佤族,民族工作队的到来坚定了她的信念,从此她带领群众挖沟抽水造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佤山贫困的面貌。

重要观点:建国初期的云南少数民族干部,他们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先行者;是民族地区团结和发展的领头雁;是国家政策和民族群众之间的纽带;还是后来一批批民族干部的培养者,他们为维护云南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要力量。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项目是抢救性的口述访谈研究,受访者均是80岁以上的长者,他们作为亲历者,主位的口述文本将成为后人研究党史、民族地区发展史等独一无二的宝贵材料。为研究民族工作的提供重要的一手材料和思路支撑。

从学术价值而言,建国初期的这些民族干部不仅直接参与民族地区改革发展,还与学者们共同参与了民族识别、民族调查等工作,以及他们后来积累的大量民族工作经验成果,这些经历和工作值得总结和归纳,此外他们的实践成果为民族学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从现实意义来说,以史为鉴,总结建国云南少数民族干部的地方性经验成就,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供更多经验性方法,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等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历史借鉴。

从社会影响和效益来说,项目产出了公开发表的论文,这些成果已经在通过公开的媒介载体在社会上进行传播和宣传,其后续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将逐渐产生,为之后人们对于民族干部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项目批准号:YB2021066

项目名称:民族团结进步先行者:建国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干部研究

项目负责人姓名:徐何珊

项目组主要成员:陈湘、陈春艳、王国爱、张艳飞、郭敏、宋磊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