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正芳菲|强教育之基 筑兴滇之本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9-30 15:27:12 【字体: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网从今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9月30日云南日报报纸版面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过几代云南人的艰苦奋斗,从“没学上”到“有学上”,从“上好学”到“学得好”,昔日的梦想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云南解放初期,全省人口85%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一些民族没有自己的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没有小学生。75年来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省目前已有各级各类学校2.6万余所,在校生超1000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加大教育保障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印发《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构建“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的工作格局,推动党政领导当好“编外校长”。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全面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联学校制度。全省符合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99%以上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云南思政课第一金课品牌。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考体育改革,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计划,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改革。切实抓好学生心理健康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心关爱。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双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着力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结对帮扶、教师“省管校用”等方式,着力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红塔区、沾益区、石林彝族自治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已通过国家督导验收,我省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验收的省份。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就业能力。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推进产教融合、优化整合职教资源,以“双高”“双优”建设为牵引,培育了一批优质职业学校和建设了一批优质专业。推进职教高考改革,试点实施高本“3+2”、中本“3+4”贯通培养。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深入实施“1+1+N”“双一流”建设行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深化本科专业“增A去D”行动,着力建设一流课程。以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和高等研究院建设先行先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出台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开展教师互聘。有序推进新高考改革。持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打造“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

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养成理性的成才观,全社会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站在新起点,云南教育正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时代印记 优质教育普惠山乡

今年6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群众期盼已久的中交茨开新时代幼儿园正式开园,漂亮干净的教学楼、五彩鲜艳的操场“镶嵌”在风景如画的怒江畔,有效解决了600多名幼儿就近入园问题。

距离贡山县城46公里外的高山峡谷中,丙中洛中学如同绽放在群山中的木棉花,坚韧而美丽。雪白的墙壁、整洁的寝室、明亮的窗户……修缮后的学生宿舍楼焕然一新。

坐落在碧罗雪山脚下的福贡县腊竹底完小,有了一间现代化的教室:可随意拼摆的活动桌,投影墙,各类图书、书柜、凳子、靠垫等组成的阅读区……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山区学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自然条件恶劣、教学条件较差。如今,硬件设施更新换代、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

在位于我省东北部乌蒙山区腹地的巧家县,一堂别开生面的共享公开课正在进行。巧家县第三中学的师生在教室里现场上课,而地处偏远山区的包谷垴中学、六合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则通过网络远程加入课堂,“云课堂”让学生们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云南省昭通市举办幼儿足球赛。

距离巧家县第三中学不远的立鹤小学,每周都会分别开展一堂美术和音乐“云课堂”,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授课。

巧家县的“三校共享公开课”和“云端美术、音乐课”只是我省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累计投入347.28亿元,竣工投入使用校舍1408.68万平方米,设施设备购置资金达51.36亿元,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省级统筹生均公用经费5.6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万兆主干、千兆进校、百兆到班”全覆盖。

育才增能助力发展

走进位于曲靖市经开区的曲靖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拉晶车间里,800台单晶炉在高速运转,场面十分壮观。

2016年,隆基股份在华坪县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基地,又先后在丽江、保山、楚雄、曲靖4地扩大产业规模,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光伏制造业,打造清洁能源的“放大器”和“搬运工”。

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高校科研和人才的支撑。隆基股份入滇后不久,便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了云南省硅工业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要针对工业硅低碳冶炼、高效晶硅制备、新型硅太阳电池加工以及硅基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工业硅、晶硅材料及硅太阳电池、有机硅基硅合金和化合物方面研究,旨在突破大容量高品质工业硅生产、高效晶硅智能制备技术,提升硅产业创新能力。

5月15日,工作人员在曲靖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内工作。

如今,云南省硅工业工程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组件+配套产业+光伏电站”的光伏全产业链目标,深度参与昆明、曲靖、玉溪、保山、丽江、楚雄等地方绿色硅材、绿色能源基地规划,技术成果向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绿色硅龙头企业转化,高质量服务我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省持续强化校企科研合作,探索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最大程度从“书架”到“货架”。截至目前,全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占全省获奖数的42.1%,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数量占全省获奖数的70.7%,高校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体育美育浸润边疆

今年6月,成立仅两个多月的陇川县第三中学“飞云之上”合唱团的17名学生一路过关斩将,在云南省第四届初中学生艺术展示活动中获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等奖。合唱团的发起者和指导老师是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大四学生刘亚玉,通过参加全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她成为陇川县第三中学的临时音乐老师。

文艺边境行活动陇川专场精彩纷呈

2024年春季学期,作为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第二批驻点师生,昆明城市学院4名教师和27名学生深入陇川县多家中小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当地学校在体育美育以及社团活动组织方面的水平和质量。在帮扶期间,音乐学专业的师生们紧密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将“以团建班”的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们的兴趣点相结合,在陇川县第二中学、第三中学、职业高级中学、户撒乡中心小学、城子镇中心小学等学校组建了10个中小学合唱团、2个葫芦丝团、2支舞蹈队以及1支鼓号队,极大丰富了受帮扶学校的艺术活动形式,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美育氛围,填补了陇川县中小学乐团教育的空白。

从2023年9月起,昆明城市学院共派驻122名师生赴陇川县17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2期8个月的帮扶,对驻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开展每日打卡、每周例会、每月教研,组织社团活动、学校竞赛等帮扶工作,建设特色课程10门,完成精品课程55节、课时2万多个,累计组织活动及课后服务700余次。

自“浸润行动”实施以来,我省建立了高等学校持续稳定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边境地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机制,有效缓解了体育美育结构性缺员问题。

见证者说

宾川县拉乌完小原校长谢红芬:阅读之光照亮更多梦想

距离宾川县城80多公里的拉乌彝族乡拉乌村,坐落着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乌拉完小。在这里,阅读照亮了山区孩子们的未来,教育正改变着他们的命运。而这一切的变化,还要从拉乌完小原校长、金牛镇管岗完小教师谢红芬说起。

“20年前,乡里的很多老百姓忙着劳作,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谢红芬回忆,那时的校舍是一间土木结构的矮房,窗户上甚至没有玻璃,学校的几位老师几乎都是复式教学,一个人教几个年级以及不同的科目。

乌拉完小

当时只有20岁的谢红芬决定,要留在拉乌乡任教,让山区的更多孩子有机会看到广阔世界。她深知,读书能够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而阅读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推广阅读,带领孩子们爱上阅读、坚持阅读。“阅读是山里的孩子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我愿做那个为孩子们拉开窗帘的人。”她说。

前些年,拉乌完小阅读室空间小、藏书不多,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为给孩子们打造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2018年,谢红芬把拉乌村的老宅子腾出来,改造成一间儿童阅读馆,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家中开展阅读、写诗、讲故事等活动。经过6年的不断完善,目前馆内藏书4000余册,办借阅卡人数400多人,刷卡借阅量1.8万余人次。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拉乌孩子走出大山,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里发光发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广阔人生。(记者 陈怡希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