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纪委书记清风谈 | 多点发力 创新驱动 推动清廉云南建设走深走实
屏边县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强化政治监督,始终保持推进清廉云南建设“十大行动”的战略定力、工作定力,多点发力、创新驱动,以“小切口”推动大提升,以“小单元”构建大格局,推动清廉云南建设走深走实。
监督推动解民忧促和谐,高质量护航民生民利。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入手,以办实事的举措聚民心,答好为民办实事的考卷。为推动化解两州村寨边界纠纷,屏边县纪委监委到实地开展调研,主动与文山市相关领导进行协商,成功化解土地纠纷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争取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5个重点示范村建设;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扎实推进滇越铁路、昆河公路、芷白公路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
营商环境再优化,助力企业“加速跑”。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紧盯招投标、项目审批、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坚持监督在一线发力,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全程跟进、压实责任。深入推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大项目审批监管“阳光行动”方面,依托云南省项目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国家重大项目库,对获得中央预算内、增发国债等资金的38个项目全覆盖督导,推动建立《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方案》,在“不能腐”上深化拓展,有效防止插手干预工程等腐败问题发生。云南博欣、珍茗食品、文山九鸿、江苏新新石材、重庆九洲神鹰通用航空等一批企业落地屏边,投资6.2亿元的虾青素项目创造了土地报批全省先进、全州用时最短的“屏边速度”,建成投产时间由原计划的4年缩短至2年,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试生产。民族医药科技园建成投产、绿色低碳新型石材精深加工、火山矿泉水加工区引调水、水果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项目稳步推进。
打通产业发展“中梗阻”,特色产业“廉”续增收。把强化特色产业监督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专项监督的重点内容,以“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惠民行动”为抓手,紧盯甘蔗、玫瑰花等特色产业,发挥“室组地”联动监督优势,构建“县+乡+村”上下联动监督链条,聚焦产业发展、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实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化身民情收集员,下沉农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监督,了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植面积分散、管理技术缺乏、销路和收购价格不稳定等突出问题,督促惠农政策落实落细、技术指导精准到位、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与农业农村、审计、财政等职能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采取专项监督、督导检查、发函督办等方式,推动专项整治由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变。聚焦乡村振兴领域政策落实、责任落实、产业发展等重点环节,对县职能部门、乡镇、村(居)委会开展专项督查,形成督查通报,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交办整改,并开展整改情况“回头看”,推动解决了一批项目实施不规范、帮扶措施不精准等问题。
从源头遏制腐败,构建“1113”财务监督新格局。创新建立“一个财务联审机制、搭建一个学习培训平台、健全一个横向联动机制、坚持三项财务联审原则”的监督体系,有效防范风险。将财务联审与财政资金监管“清源行动”、会计质量检查和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融通协同,《屏边县预算单位财务联审实施方案(试行)》构建完善了政府主导,财政牵头,纪检监察、审计、税务协同配合对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管的体系。2021年8月探索建立全县预算单位财务联审机制以来,共计开展联审6942次,联审不合规退回1888次。出台《屏边县进一步优化村级财务联审实施方案》,督促7个乡镇818个自然村规范管理集体资金,实现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信息化、透明化。
“片区协作”加速度,合力攻坚创新局。将7个乡镇划分为3个片区,每个片区形成“委领导+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委”合力攻坚格局,案件监督管理室对未办结的问题线索及案件进行清仓起底、分析研判,根据案件性质、难易程度分别向各纪检监察室“派单”办案,由“室”牵头抓总,发挥“室”专业能力强、“组”熟悉行业特征、“地”熟悉村组情况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工作合力。对于时间紧、案情较为复杂的案件,采取由纪委常委或者监委委员包案的方式,全面整合办案人员力量,抽调办案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和年轻纪检监察干部组成联合办案工作组,厘清办案思路,找准办案重点,把握办案难点,有效打通案件查办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屏边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牛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