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这群“绣地球”的人,追青逐绿,层林揽梦

来源:云南文明网 2024-01-08 16:34:40 【字体:

从1959年到2023年,红河州开远市白土墙国有林场已走过64年岁月。

64年来,一代又一代林场人心许开远、身许青山,默默兴林播绿,“绣”美了大地,在开远的历史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松涛阵阵、香樟青绿、春樱灿烂、蓝花盈盈……他们的绿色之梦在开远大地蔓延,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故事,就是一部战天斗地的奋斗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初心依然——

她的梦——植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远整个西部面山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1959年,开远市白土墙国有林场于荒山秃岭间起步……

白土墙国有林场的前身为云南省国营重点造林五分队,1954年开始在南洞、城干等地造林;1957年造林队撤销,新建南洞林场;1959年,白土墙国营林场成立;1999年,场部由白土墙村搬迁到市西山路热冲苗圃办公;2016年,国有林场改革更名为开远市白土墙国有林场。

从建场之初,林场人永恒的初心和神圣的使命,就是绿化荒山,提供数量更多、面积更大、质量更优的林业产品和生态服务。

第一任场长姬明元参加过解放战争,他带领的造林队伍,是林场第一代绿色守望者。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林场人克服重重困难,垦荒植树,让开远荒山慢慢披上绿装。

今年85岁的林场退休职工王秀芳便是建场初期的一名女职工,她向我们讲述了当年艰苦的造林过程。

王秀芳是中和营人,1957年,19岁的她被招到个旧石岩寨林场当了一名林业工人。

“为了充实开远力量,1963年7月12日,我从石岩寨林场调到了白土墙林场。”王秀芳说,当时林场条件十分艰苦,只有两间没有窗户的瓦房,人也不多。

“再苦再难,我们从来不讲条件。作为一名林业工人,我们的职责就是种树,把荒山绿起来,留给子孙后代。”王秀芳深情地说。

虽然是个女子,但王秀芳不输任何一个男子,爬树采种、播种育苗、打塘造林、上山打火样样了得。

王秀芳感慨地回忆:“那些年种树全靠人力,工具就是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个背篓,没有交通工具,全靠肩扛、背驮、手提,条件十分艰苦。在姬场长的带领下,大家苦干实干,拼命种树,目的就是尽快把荒山绿化起来。我们虽然是女同志,但也要一趟又一趟背着一箩箩15到20公斤重的种子上山播撒。每天要打667个塘,如果完不成任务,同事间就互相帮忙。”

我们粗略计算,按一天打667个塘,一个月平均植树20天,以20年计,王秀芳已育苗、植树近百万株。

王秀芳介绍,林场树种的种子要靠职工到处去采集。每逢采树种,她和同事天不亮就出发,步行前往乍黑甸、左乃山、麻栗坡等地,甚至到更远的地方,有时一去就是几天,甚至半个月。

“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到乍黑甸大概要走一两个小时。再高的树我们都敢爬上去,从不知道害怕。”王秀芳回忆道,有一次采种,她不小心从一株高高的松树上掉下摔伤了,在当地老乡家养了好长时间的伤,才能下地走路。现在,旧伤还时不时发作。

探访期间,王秀芳和小儿子尹毅辉带着我们来到当年采过树种的乍黑甸村,在村里寻寻觅觅间,她指着一株高大的树激动地说:“就是这棵老栎树,当年我爬上去采了好多树种。”

“来到这里,我就想起从前的老同事、老朋友,想起我们一起采种、种树的日子。”老人抬起头久久地凝望着这株老栎树,陷入了沉思,尹毅辉在一旁静静地陪着母亲。

轻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老栎树仿佛也知道老友到访了,“温柔”地和王秀芳打着招呼。

“一年又一年,看着我们种的树越长越大,山越来越绿,感觉很有成就感。”王秀芳在心里种下的绿色情怀逐渐变为了美好的现实。

岁岁年年,绿意葱茏。一草一木,染绿了王秀芳脚下的这片土地,岁月的风霜也染白了她的秀发。

退休后,王秀芳住在白土墙村,“城里也有住处,但她只想守在这里,我们知道,她是舍不得‘战斗’过的地方,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王秀芳的大儿子尹明辉说,在他心目中,母亲是伟大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植绿事业。

一代、二代、三代,姬明元、白有云、朱小生、尹震声、鞠瑞平、赵才、高发兴、李华、许丽华……经过三代林业人数十载的努力,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装,开远森林蓄积量不断充盈,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他的梦——护绿

“几代林场人打下的‘绿色江山’,我们一定要守护好。”对于白土墙国有林场护林员朱向红来说,这就是他肩上的责任。

朱向红已经53岁了,他17岁开始便追随父亲朱小生的脚步,走上了护林员岗位,巡山护林至今已有36年。朱向红说:“我从小就跟父亲在山里跑,喜欢花草树木,看见开远的山是绿的,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朱向红管护的山林面积有1.8万余亩,每天的巡护路线主要有两条,第一条:西山路——马头坡七家坟——一把伞——葛根冲——滚牛坡——三眼井(往返);第二条:解化厂——开小公路——小庙坡——马草塘——河边村——南盘江边(往返)。

一身迷彩服、一双胶鞋、一把镰刀、一副望远镜、一个大水瓶、一点干粮,就是他一身的行头。他巡护的这一带,多是桉树林和松林。

巡山护林中,朱向红经历过很多危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西山片区多次出现私挖滥砍、私自开荒等行为,朱向红与同事加强巡护、宣传和劝导,引来个别人员对他们的不满,甚至威胁。

朱向红说:“护好山是我的职责,我从来没有怕过,一家一户去劝说、做工作。我对他们说,这些树是通过很多人很多年的努力才种起来的,我们要保护好,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砍一棵树带来的后果很严重,不仅破坏生态,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去坐牢了,家里人怎么办?”

经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和教育,周边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护林意识逐年增强。“近年来,私挖滥砍现象逐年下降。平时巡山过程中,我们逢人就进行护林防火宣传,特别是进入森林防火期,还要对他们做好安全用火、严禁携带火种进入林区的宣传教育。”朱向红说。

在扑救山火中,他的眼睛曾被树枝戳伤,腰部也因摔伤留下后遗症,但他仍然坚守在这片山林里。

“我爱这片山,已经习惯了与青山作伴,舍不得离开它们。这一辈子,我能守多久就守多久。”看着自己守护了数十载的山林,朱向红感慨地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朱向红始终坚持每天巡护到位,密林深处留下他的足迹。他每天步行12公里,每月平均工作25天以上(每年的森林防火期没有节假日),36年来,已累计步行13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

他用脚步与热爱,谱写了一曲森林赞歌,多次被林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被州、市林草部门评为“护林防火先进个人”,2015年当选“开远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23年被评为“红河好人”。

在白土墙国有林场,像朱向红一样的“林二代”“林三代”还有很多,他们接过父辈的“绿色”接力棒,执着坚守、一路向绿。

他们的梦——拓绿

白土墙国有林场场长许丽华从林校毕业后就分配到林场工作至今。她说,从前、现在及将来,注定与“林”共舞、与“绿”共生。

因常年在户外奔波,她的皮肤呈小麦色,她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育苗造林、规划设计、抚育管理(有害生物防治、除草、施肥、浇水、修枝、间伐)等工作一样不少,到了防火戒严期还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白土墙国有林场管护着开远市区西南部10余万亩山林,林子主要以乡土树种清香、栎类、冬瓜树、冬樱花、黄连木、云南松、思茅松、香樟、车桑子等为主。“我们的责任区很大,林场地跨两个乡镇(街道)10余个自然村,环绕开远城市西南面,对开远呈半包围状态,可以说是开远的‘背景墙’了。”许丽华自豪地说。

我们跟随许丽华和她的同事们沿着林区道路一路行进,一台坡、二台坡、椅子凹……香樟林、蓝花楹林、松树林等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林子让人赏心悦目。他们不时用林调通测量面积、用无人机拍照、用尺子测量树木胸径,拨开树木根部查看有无病虫害等。

在一低洼处,一片笔直、秀美的香樟林映入眼帘,“这片香樟林是我们的香樟母树林培育基地,是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方式,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打造的。”许丽华说。

何为“留优去劣”,许丽华为我们进行了科普:“留优去劣主要是通过人工改造培育,经过几轮间伐,将长势不好的树木清除掉,留下品质良好的树木,留下的树木有了足够好的生长空间,能够充分吸收空气、阳光、水和肥,生长得更好,这样经过20年的培育以后,使其能够留下优质的种子应用于更新造林,同时又能留下一片林相整齐漂亮的香樟林,达到很好的观赏效果。建立母树林能够使树木优良化,可避免劣质树木的不断增长,实现林业的高质量发展。森林培育中的抚育间伐就是利用树木之间的‘竞争关系’,即优胜劣汰,努力生长的就有更多机会。”

许丽华说:“做林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等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乔木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支撑,不管是做林下经济还是旅游康养,最重要的还是先把树种下去,把山绿起来。”

走进一片绿意盎然的蓝花楹林地,温暖、明亮的阳光透进林子,树影斑驳,宛如绿野仙踪。许丽华深情地说:“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这100亩蓝花楹是2014年时任场长李华带着许丽华等人种下的,这也是“把苗圃地搬上山”发展理念的试验成果,“我们说它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是希望以后把开远的山都打造成这片蓝花楹的样子。虽然面积不大,前几年也只是零星开花,但这片林子长得很好,相信明年蓝花楹就会成片开放。”许丽华说。

“我们这一代林场人的心愿,就是希望把白土墙国有林场辖区打造成开远最大、最美的后花园,不仅漂亮,而且上山还能拾菌子、摘野果、采草药。我们这一代完不成,还有下一代,再下一代,都会为之努力。”

许丽华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林业人就像是‘绣地球’的人,天天‘绣’、年年‘绣’,开远一定会越来越美。”

林场人用心实施着“绣林”计划,今年春天,他们试种的100余株云南樱花开放了,从空中俯瞰,一团一团粉色点缀在绿色林海中,显得格外美丽,这令他们兴奋不已,打算再多种些观赏性较强的林木。

“目前,我们最大的一个项目就是做好西部面山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许丽华说,总规模达7万余亩的西部面山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范围为白土墙国有林场范围内的白土墙林区、椅子凹林区及热冲林区。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开远自然生态环境、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和有效增加森林木材储备。

我们来到项目二标段建设地平坝山,只见工人们正忙着卸苗、运苗、挖坑、种苗、浇水等。许丽华等人认真查看拉来的一车车苗木是否符合种植要求。“等西部面山全部绿起来后,与对面的凤凰山遥遥相望,美丽开远将更加美丽了,这里也将成为开远更大的‘诗和远方’。”许丽华自信地说。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许丽华等人犹如“青山卫士”,眼神里透露着坚定,满眼是“春”。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