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池生春晖

来源:云南宣传网 2024-08-23 17:04:10 【字体:

楚池生春晖

郑贤文

池生春,字龠庭,别号剑芝,楚雄鹿城人,明清楚雄“八大翰林”之一。12岁入邑庠,后补廪生,21岁中举,25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又授编修。道光八年,奉旨前往陕西主持乡试,不久被提拔为南书房行走。道光十二年,简放广西提督学政。道光十六年,升国子监司业,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池生春为官清廉,一钱不私,供职恭谨,德泽及民。

嘉庆十五年,池生春负笈楚雄龙泉书院,时年12岁,《龙泉书院记》碑文载:拔庠士之尤者数十人,文会其中,分经别课,而总于教授崔翰。于是诸生争自濯磨,益用思奋,彬彬然有公门桃李之望,而余亦乐观厥成焉。知府每月要来书院授课,时任楚雄知府宋湘,在月课中注意到池生春。宋湘有“岭南第一才子”之誉,时年58岁,万里南行出守云南。他爱才惜才,奖掖后进,为池生春提供资助。

“忘年十载此长安,阅尽荣华耐尽寒。我是何人须是我,真诗莫与外人看。”宋湘以诗寓教,教谕池生春不论为官、为文、还是立身为人,都要真心以待;不论官居何位,都要保持真我,不被浮云蔽眼。宋湘言传身教,在滇为官13年,要与民间验辛苦,是他的为官写照。他所到之处,深入民间,体恤民情,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得失千秋一片心,成为池生春的榜样。

此二人生前之迹,身后之誉,有异曲同工之处。宋湘将平生俸禄都捐赠给公益事业,捐俸赈恤、修城治水、修复书院,兴文促教,以至他去世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云南大理图书馆记》中这样评价:明清两代人至云南的外省人当中,宋湘是最受百姓尊敬和称赞的一位。无独有偶,池生春在广西主持学政期间,锐意改革,兴办教育,先后创办了十余所书院,经费不足,就用自己官俸添补,使边僻子弟也能就学。他在任数年,大兴文教之风,为广西选拔、培养了不少人才。岭西古文五大家中的彭昱尧、龙启瑞、朱琦、王拯四人,皆出池生春门下。故以“数百年来于广西得士者,莫此为盛”赞誉池生春。

清道光六年十二月,宋湘由于过度劳累,在睡眠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逝后无钱办葬,灵柩奉旨从湖北移归梅县故里;道光十六年,池生春在任内病故,家里无办丧之资。彭昱尧有感于他的知遇之恩,为他举丧,不烦路途遥远,护送其灵柩回云南。一个是“明清两代人至云南的外省人当中,是最受百姓尊敬和称赞的一位”,一个是“数百年来于广西得士者,莫此为盛”,师徒二人,造福一方百姓,死后竟都无资举丧。

三年后,池生春离开龙泉书院,入读昆明五华书院,得遇业师刘寄庵。自明末始,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空疏已达极点,有的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只求应付科举,不图成就真才实学。针对学风的空疏,阅世较深、体察民隐的刘寄庵,深知空谈误国,他时时劝诫池生春要务修德行,勿以记诵词章诡取功名。

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池生春在五华书院涉猎《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说岳全传》等书,为他打开了“经世致用”的入世之门,未沦为青灯烛窗汲汲于功名、孜孜于四书五经、八股文的雕虫篆刻者。他同情和尊重劳动人民,与劳动人民感情贴近。他在《志不在温饱论》中说: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艺作为器用,吾得而用之;披坚执锐以守土,吾得而安之。他认为农工兵都是有功之人,自己也应有功于世。基于这种思想,他为官清廉,供职恭谨。身在儒林,不忘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秉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嘉庆二十四年,林则徐奉命来滇,主持己卯科云南乡试。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注重考察应试者经世致用的能力。考点设在云南贡院至公堂,共选拔举人64名,池生春荣登桂榜,迈入“由士而仕”的门槛。

池生春和林则徐有师生之谊,又志趣相投,亦师亦友。是年池生春21岁,林则徐35岁,两人结下忘年之交,其后书信往来不曾间断,影响池生春之人格情操、眼界修养,以及为官之道,至少有此三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困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爱民情怀;廉洁自律、勤政爱民、为民、惠民的为官之道;注重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

道光十二年,池生春简放广西提督学政。提督学政,各省一人,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

赴任广西不久,他发现南宁等府土官枉法,公然索取考生贿赂,阻扰土童应考,致使边僻子弟被拒于学门之外。他明察暗访,方知土官枉法积弊已久,枉法背后,官官相护,盘根错杂,历届学政,睁一眼闭一眼,得过且过。他细究渊源,历代王朝在广西设置的土司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设置的土官实际上是统治当地少数民族的“土皇帝”,他们各以其所辖土地为私产,以其所管人民为奴隶,生杀予夺,恣行专制。为了维护这种专制制度,土官极力推行愚民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土民读书应考,因此,土司地区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流官统治地区。面对盘根错杂的利益链条,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毅然向礼部上书,将原来由土官任主考改为流官。为广西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池生春认为:士必明体达用,而后,居(未出仕)则能有所守,为洁修砥行之儒;出(出仕)则能有所为,担荷天下而不忧于无术;士术正而后天下有风俗,士识充而后国家有事业。一言以蔽之,即是要培养有德有才、廉洁清正之士。他识才爱才,到浔州府考核生员时,不因彭昱尧其貌不扬、面色黝黑、腰背弯曲而歧视他,反而一见大赏,目为国士,携之桂林学廨,将以其所学者使毕学之,欲其大成,为世用也。经池生春指点,他的诗文突飞猛进,境界日臻高远,终成粤西古文五家之一。

道光十四年,按清制,学政任期三年,期满必他调,因其主持广西学政期间,勤训诲,严黜陟,表彰节义,一钱不私,当选拔年贽亦不受,功绩显著,破例继续留任,道光帝赐他《西域战图》一幅,以示嘉奖。

道光十六年,池生春升为国子监司业。七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年仅39岁。

道光二十年,广西巡抚梁章钜建池公祠于西华门街,并作碑记。记中称颂:君之视学广西也,以朱子之学教人、陶物、振俗,叟壁不倦,故多士归心焉。其丧之归也,余送至北关,诸生素服祖奠者,盖数百人,莫不太息泣下。此因君教泽入人之深,有固结而不自解也。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牧民忠告》篇写道:其在政也,民被德泽,讼清盗息,豪强消沮,同僚悦服;则去之之日,虽弊车羸马,行橐萧然,其乐有不翅万金获而千驷受者。其意为:一位好的官吏,在执政期间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到国家的恩泽,能让争讼、偷盗销声匿迹,能剪除豪强恶霸,使同事心悦诚服,那么,在他离任的时候,即使坐破车、骑弱马,只有一些简陋的行李,他心里的欢乐并不亚于拥有万两黄金、乘坐千马拉车的人。

而楚雄公池司业,正是弊车羸马,行橐萧然,其乐有不翅万金获而千驷受者。

 

  作品介绍:

池生春,楚雄鹿城人,明清楚雄“八大翰林”之一。他为官清廉,一钱不私,供职恭谨,德泽及民。

他不论官居何位,都保持真我,不被浮云蔽眼;他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秉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他受业师刘寄庵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同情和尊重劳动人民,与劳动人民感情贴近,认为农工兵都是有功之人,自己也应有功于世;他与林则徐亦师亦友,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困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爱民情怀;其主持广西学政期间,勤训诲,严黜陟,表彰节义,一钱不私,功绩显著。他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两袖清风,任内病故家无举丧之资。楚雄公池司业,正是弊车羸马,行橐萧然,其乐有不翅万金获而千驷受者。

《楚池生春晖》一文先后刊载于《楚雄文艺》《楚雄社科论坛》《楚雄乡贤》内部刊物,未公开发表。

作者简介:

郑贤文,男,80后。现在云南省楚雄市教育体育局工作,楚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在各类刊物发表作品六十余万字。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