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地化实践助力非遗保护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3-29 11:10:05 【字体:

朱婧

10年对于非遗保护来说意味着什么?据《云南日报》报道,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积极探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协同共生新路径,群众在对梯田的持续保护利用中过上了好日子。10年,非遗保护走出了一些探索的路子,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些可能。

非遗保护取得了成绩,难能可贵,因为保护与发展是非遗文化保护要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云南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一直以来也很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各地因地制宜,都进行着积极探索,其中的经验总结多集中于做法、措施层面,例如红河州的主要做法是聚焦遗产要素保护、非遗保护传承、生产方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4个重点,实施旱化梯田修复等7类项目,实施梯田全要素保护,从自然、生态、人等方方面面来实施保护,这体现了系统性,更体现了保护的在地化,即保护措施符合梯田保护的需要,适宜当地村民的生产和发展需求,并产生了可持续性的动力。这为非遗保护如何取得明显成效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非遗文化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沉淀形成的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当地人独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时间维度看待非遗的保护可以发现,从申遗到保护,其实是外部各方力量逐步介入当地的过程,在保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理念不同、协同不畅、利益不同等造成的问题,例如,在开发中重景观、轻文化,在文化传承中重展演、轻内化。其实,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其“活态”属性,对开发与保护的理念与路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红河州保护哈尼梯田的一些保护措施取得成效也是基于对景观、生产方式完整性、可持续性的有效保护,例如,通过“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打造红米品牌、发展多业态旅游,让梯田周边群众的增收渠道不断增多,从保护中获得收益,不断获得当地群众的认同,为一些措施持续落地实施提供了基础,保护的理念才能落地生根。

其次,引导当地群众成为保护与发展的主体,以示范引领,带动文化传承,才能产生更强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也是非遗保护在地化实践的重要方面。例如,红河州积极开展“最美护田人”学习宣传,“火塘夜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集镇等系列活动,让当地人充分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成为哈尼梯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者、文化的传播者,发挥文化教育、引导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村民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但身份和意识有所转变,曾经只是粮食的上游生产者,如今是文化的保护者,甚至是核心主体,保护自己的家园与景观成为他们的自主意识,基于此,他们才能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本地发展与社会各方的关系,由此,对一片梯田的保护才是自主的、灵活的、有效的。

在非遗保护中,我们看待当地文化多为一种外部视角,关于如何保护和开发的思考维度也可能因此受限,正因如此,才需要多关注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理念层面去总结,在措施层面再更新,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更卓有成效。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