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6-19 10:08:59 【字体: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省、共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茹国礼 陈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云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厚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省、共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构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创新非遗活化传承方式来实现突破。

构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承载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在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云南,非遗资源丰富,构筑优化新型活态的文化空间既是非遗传承保护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构筑新型文化空间,要加大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复合型文化服务空间,设立市民“文化会客厅”。要打造全域文博空间,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建设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主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等,推动文化活动、民俗活动、音乐演艺、技艺传承、“数字+”等融合创新,以沉浸式演艺活动活化非遗,激发时代风采。要建设城市非遗实体书店,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非遗实体书店进商场、进楼宇、进社区、进园区、进学校,实现非遗从“私家珍藏”走向“全民共享”。要创设云南非遗传承保护基金,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创新产业空间,在园区、商圈植入美学生活、公共艺术和原创内容孵化等非遗业态,实现文化生产、商业消费、城市生活的有机统一,构建市民生产生活的“新范式”,促进文化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实践和应用场景,可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赋予旅游文化价值,又搭建非遗传承载体,释放文旅融合的叠加效应、品牌效应、长红效应。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云南旅游的重要内容,传承好利用好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持续叫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符号、民俗节庆、民间技艺、传统文学、戏剧音乐、文化记忆等具有云南特色的非遗内涵价值,提炼整合文化元素。结合推进“文化润滇”行动,大力开发非遗展示、文创商品、旅游演艺、主题乐园等沉浸式、体验式、特色化旅游产品,加快优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强宣传推广,讲好云南的非遗故事,积极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的世界表达、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以及本土文化的时尚表达。

创新非遗活化传承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是其实现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融入云南人民生活的重要突破口。云南非遗需与文创、影视、短视频以及新技术实现跨界融合,以展现其独特多元、开放时尚、精彩迷人的云岭姿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要注重挖掘云南的非遗资源及其价值内涵,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创产品个性化、品质化、数字化的需求。创作非遗影视作品,通过纪录片、综艺、影视剧、小剧场等影视作品为非遗题材创作打开宽阔生动的艺术表达空间。开拓新兴媒体传播渠道,运用短视频、网络剧、直播平台等,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展示非遗文化、销售非遗产品、提供非遗体验、传承非遗技艺,加强短视频流量变现,推动非遗的市场化和品牌化。依托数字赋能活化传承,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处理非遗信息的采集、存储乃至传播、利用,实现传统资源和现代技术的有机对接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实现非遗传承人群、传承途径、传承情景以及传承意蕴的活态化。

(作者分别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