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
用好社会大课堂 拓展高校思政育人新格局
徐高峰 唐述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这为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开创全面育人新格局打开了新思路。社会大课堂作为促使青年学生学用结合与实践锻炼的大熔炉,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进育人场域、拥抱数字技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必须从现实社会中获取营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企业厂房,搬进千家万户,在基层了解社会之所需。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部设立的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题教育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基地中接受思想洗礼和能力锻炼;利用假期组织师生深入企业调研,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支持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做好“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在社会的实验田中检验真理,在群众的认可中确定人生的方向。
拓宽学生社会育人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高校要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育人场馆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践体验等形式,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断砥砺青年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意志,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引导学生拥抱数字技术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当前,我国数字强国建设加速推进,数字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一关键环节,以数字赋能高校全面思政育人新格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主动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进一步拓新育人资源、延展育人场域、提升育人效能。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实施精准化教育诊断,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实施;利用数字通信技术与虚拟技术等打造沉浸式教学模式,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教学场景跨越历史、现实、未来,给予学生切身体验;利用VR模拟,引导学生走进数字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实践场域,我们一定要用好社会大课堂,拓展思政育人新格局,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蓝图”,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
[作者分别系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3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社会育人资源协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BC23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