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度关注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要求,创作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江亲祥 庞丹丹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一年来,紧紧围绕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也是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艺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职责。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高度关注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要求,创作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进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和体现人民立场并非新时代的创举,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了文艺的“人民性”问题,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文艺属于人民”的论断。可见,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价值准则和根本方向。文艺作品的质量高低是影响文艺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只有那些能够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精品力作,才是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好作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也迎来了新高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文艺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思维悬浮于现实生活之上,没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创作出反映人民现实生活和精神需要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文艺创造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扎根社会、扎根群众,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创造,为时代讴歌。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要进入市场,接受市场和人民群众的检验和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文艺精品,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但是文艺创造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艺创作唯市场导向的负面影响过于严重,以至于一些创作者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不惜以市场标准取代了艺术标准,在文艺市场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正确处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保持文艺与市场的协调发展,使文艺作品在实现其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就目前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要保持文艺与市场关系的协调发展,文艺作品既要立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充分了解市场的基本需求,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如《战狼2》《觉醒年代》《山海情》等文艺作品,在收获了观众喜爱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叫好又叫座,就在于这些作品基于人民、基于历史、基于实际,能够折射现实、反映时代、引发群众内心共鸣。总之,只有始终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置于首要位置,实现文艺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实问题。
在传承、互鉴和交流中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对当代中国而言,要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必须确保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吸取养料,以现代化技术为工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和价值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舞千年》《国家宝藏》等节目,就充分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意碰撞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不仅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也重新焕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魅力。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因为封闭和自锁而实现持久传扬的,文化除了需要传承外,还需要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因此,新时代要在世界文艺之林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国特色,除了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必须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开拓文艺视野,这也是确保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持续繁荣的应有之举。总之,唯有在“坚守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用不拘一格的创意思维去丰富我们的文艺产品,才能更好地打造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光明前景。
[作者单位分别系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3SKGH2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