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正式开幕,其中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吸引不少人驻足。“寻境敦煌”通过游戏引擎活化还原了本不对公众开放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并且做到1:1高精度立体还原。走进该展区,就是回到历史“现场”,无论匆匆一瞥,还是细细打量,每一次驻足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光芒,每一次“对话”都能体会到传承的意义。
如今,观展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起来。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凸显,科技手段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也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运用于博物馆陈展过程中,让文物也“活”了起来。像我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就充分运用科技来陈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该博物馆运用裸眼3D大屏、沉浸式CAVE空间、VR、AR、人体互动感应等设备和技术手段,打造了8个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构建新奇、好玩的场景,丰富游客游览的体验。在寒武纪球幕体验馆,建有先进的8K球幕剧院,可同时容纳100人观影,配备数字天象演示系统;直径高达16米的巨型球幕,接近360度的宽广视角,能为观众带来“手可摘星辰”的震撼视觉效果,生动阐释生命演化和宇宙变迁的历程,较好地完成了球幕剧院的展示和教育目的。
其次,技术的应用能增强参观者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让知识与所要传播的信息能更加入脑入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其实是抽象的,对于刚了解的人来说很难深入理解,文物虽然是具象的,但其承载的信息量较大。通过科技的手段,如一些展陈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能让知识的获取变成体验项目,让历史信息可感可及。
把科技运用于博物馆建设中,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国内一些展览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向“云端”,摆脱了实物展览的时空限制,以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和更大的信息量,丰富了传统的博物馆语言,越来越多博物馆在线上实现了“永不闭幕”,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延长了博物馆的服务时间。而技术的多元在提升展陈趣味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知识与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时空观——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在这样的变革中,人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博物馆作为承载、传播文化历史的主要平台和工具,也是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其深意正在于此。我们乐见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实现深度融合,如此,博物馆能以科技服务为知识传播充分赋能,不断提升其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普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