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如今,年轻人约“搭子”去博物馆,去一个地方必须打卡博物馆成为一种旅游现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市民日常也会到博物馆参观展览,聚会交流,使得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所博物馆就像一所学校,里面有对历史的搜集整理,对文物的布置展陈,观展可以学习知识,受到教育。不久前,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遇见博物馆,举行的“提香与文艺复兴:欧洲艺术500年真迹展”吸引了一大波学生参观,安静的展厅里,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和乔尔乔内等大师的作品让不少参观者惊叹不已,一些大学生表示看着这些课上老师曾讲过的名画近在咫尺,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是近几年博物馆发生的新变化,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兴起,主题倾向小而专,而国有博物馆则倾向于大而全,各自有优势、特点,能吸引不同的受众参观学习。
当前,博物馆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在策展、讲解、社教、研究等方面不断创新。例如,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优化服务方式,开发本馆资源,组织开展看、听、学、动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推出“云博学堂”“艺术教室”“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流动博物馆”“漂流瓶”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形成云博美育、云手工、大思政课、研学营等公共教育品牌。博物馆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挥出公共教育的功能,全国各大博物馆都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或与学校、业界互动,或举办主题活动,或运用新技术展陈,拓宽服务公众的渠道。看一次展,就有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获得与读书、上课完全不同的观感。
“博物馆热”也体现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正不断提升。以前走马观花听一遍讲解,拍照打卡证明自己来过的方式已显得过时。现在人们会主动关注展览信息,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或者个人兴趣,有针对性地看展,一些世界名画主题的展览通常能吸引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不少孩子跟着家长前来,这也成为家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内容。类似镇馆之宝的展品前人潮涌动,人们仔细观看,听讲解,认真从一件文物的细节去窥见历史,也体现出不少观众在文化体验中高涨的文化热情和探索兴趣。在昆明市博物馆,除了展品的基本信息,他们还将展品的流传历程、发掘状况、修复经过等进行展示,丰富展品的文化信息,以提升参观者的文化认知,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
当逛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展陈的形式正在变得愈发数字化、多样化,说明人们乐于接受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课堂、办公室等生活的各个空间到博物馆,获取知识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文化体验,借助声光电,文物展陈可以是静态展示也可以是动态变化的,这触发了人们学习与感受的融通,看完一次展览,把博物馆的文创周边与美好体验一同带回家,历史文化就这样成为了人们幸福生活的装点。(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