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在乌蒙大地书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新答卷

来源:《云岭之窗》杂志 2024-01-24 10:06:53 【字体: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第一站就来到昭通市鲁甸县地震灾区看望灾区干部群众、察看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对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昭通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取得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涅槃重生、废墟上建起了美丽幸福家园,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成效,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3.3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居全省第1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893元、10717元,分别增长3.3%、8.3%。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交界的乌蒙山腹地,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昭通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10个贫困县、1235 个贫困村、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图为全国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柴峻峰/摄

紧盯“三个重点”,守牢返贫底线

紧盯重点人群,强化监测帮扶。建立监测网格2.5万个,统筹5.5万名干部常态化开展排查监测帮扶,对全体脱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逐户建立档案台账,“一户一策”量身定制帮扶清单和措施,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全生命周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累计识别“三类对象”5.7万户23.9万人,消除风险3.9万户17.1万人。设立政策性“防贫保”,有效防止3.53万户农户返贫致贫。

紧盯重点指标,强化基本保障。持续巩固拓展“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健康帮扶、慢病诊疗等政策机制,实施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创新设立普惠性商业健康保险“昭通惠民保”,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基本医疗参保率达100%、家庭医生签约履约59.6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农村房屋综合防灾能力显著提升,81.1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学生义务教育有保障,群众患病有“医”靠、喜圆安居梦、喝上放心水。

  

昭通市区 图源:昭通市委宣传部

紧盯重点区域,强化易迁后扶。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配套、就业帮扶、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在全市373个集中安置点周边建成农业产业基地6万余亩、蔬菜和食用菌大棚7126个、帮扶车间60万平方米,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30个,让35.47万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19.71万搬迁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获国务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激励。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探索创新的“红黄绿”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宣传推广。

抓实“两个支撑”,促进群众增收

抓实就业支撑。建好昭通市高级技工学校等“四个平台”,推动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转移就业,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274个城市或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在市内外建立410个劳务合作社,推动劳动力成建制、集中化输出。2021年以来,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9.94万人,技能型劳动力达到59.9万人,逐步实现“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转变。培育盐津大厨、彝良水电工等市级劳务品牌21个,成功申报“昭通小肉串”烧烤工、昭阳苹果管护工、昭阳建筑工、镇雄五金工省级劳务品牌4个,其中“昭通小肉串”全国门店达8000余家,带动就业7万余人,综合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市301.09万农村劳动力、105.03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达到86.9%、89.2%,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2023年,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6.8%,实现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

抓实产业支撑。围绕打造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统筹60%以上财政衔接资金投向产业领域,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品牌优势逐渐彰显,昭通苹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花椒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约60%、带动15万户60余万人增收,“小小花椒树”成为“致富大产业”。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160个,通过抱团经营、利益联结等方式提升企业联农带农能力。2023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预计达1200亿元,带动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户人均增收4400元以上,比上年增加500元以上。

  

昭通苹果丰收 图源:昭通市委宣传部

突出“四个着力”,衔接乡村振兴

着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坚持规划先行,因村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1149个,科学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理清村庄发展思路,绘就乡村发展蓝图。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运,网购物流服务点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3年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同比分别提升19.55个、7.09个百分点。

着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头雁”培养、“归雁”回引“双雁”工程,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870名。在昭通学院设立全国第1所“乡村CEO学院”,培养一批爱农村、懂农业、会管理的乡村经营管理人才,探索推动广大师生“把论文书写到乌蒙大地上”,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创新经验、创新方案。

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施解决基层治理突出问题三年行动,信访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等水平大幅提升。全面消除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让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实施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三年行动,大力倡导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的良好风尚,厚植文明乡风。

  

彝良县“云中苗寨” 图源:昭通市委宣传部

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典型引路、试点先行,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成“云中苗寨”、“云中乐谷”、“坝上花海·七彩坝塘”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示范村庄,示范引领启动建设4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及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村庄,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发展路径。彝良县“云中苗寨”自2022年7月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25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350余万元,被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称为“脱贫巩固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

曾经“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昭通,正大踏步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今的乌蒙大地,一个个村庄正朝着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和美乡村破茧蝶变。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牢牢抓紧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闯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昭通乡村振兴新路径。(作者苏永忠 系中共昭通市委书记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