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以移风易俗之笔绘就精神文明新画卷

来源:“今日临沧”微信公众号 2024-12-24 16:32:24 【字体:

今年以来,临沧市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摒弃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破旧俗——新规引领新风尚

临沧市通过出台政策、制定村规民约、建立联动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规范群众行为,搭建起由上至下的制度网,全市952个村(社区)制定完善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树新风立正气,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为解决高价彩礼、铺张浪费问题,凤庆县鲁史、新华、诗礼3个乡(镇)充分征求政协委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村民代表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江北公约”。公约规定“婚丧宴请礼金不超过100元、桌数控制在80桌以内,菜品四荤四素,不传‘饭碗烟’,其他生日宴、祝寿宴、升学宴等一律取消”。一年下来,为当地群众节省了不少开支。

“江北公约”成为引导当地群众树立新习俗新风尚的重要标尺,被作为全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向中宣部推荐。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大家攀比心强,花钱多,负担重。现在好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既省钱又不失面子。”村民的寥寥数语,正是临沧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的生动写照。

临沧市在推动全市各级文明村镇创建中,深入实施移风易俗巩固提升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弘扬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指标。目前,全市创成各级文明村镇658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2个、省级60个、市级288个、县(区)级298个。今年新申报全国文明村6个;44个边境村(社区)共创成各级文明村、文明单位33个,占比达75%。文明村镇创建有效推动广大群众观念更新、化风成俗。

强宣传——文明新风沁人心

移风易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为此,临沧市充分用好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平掌村,当地群众组建了一支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将平掌村村规民约内容创作成快板,生动地向群众宣传文明新风,唱响移风易俗新风尚。

“法和规,记心上,严遵守,当榜样;宽待人,严律己,讲文明,行礼仪……”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成了村民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随着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如今,走进平掌村,不仅有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外在美”,更有乡贤先行、移风易俗的“内在美”,激发农民向善向上的内生动力。

平掌村仅仅是临沧市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在临沧市的整体规划与持续推动下,全市各村(社区)都积极投身于这场文明实践之中。

今年“七夕”来临之际,临翔区组织开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爱在花园临翔”集体婚礼特色活动,20余对新人参加。简约而浪漫的活动,引导年轻人崇尚婚俗从简,弘扬文明新风尚。

临沧市通过多形式的宣传,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文明素养、精神面貌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文明新风正在潜移默化地融入群众生活的一言一行。

建机制——焕发文明新气象

临沧市通过建立积分制、发展乡村旅居等方式,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成移风易俗长效开展的“金钥匙”。

一大早,家住临翔区邦东村吴家组的腾仕云就拿起扫帚把家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还修剪了院子里的几盆绿植,直到整个院子显得整洁明亮、绿意盎然才满意。

“一会儿检查小组就来评分了,我的目标是最高分。”腾仕云自信十足。腾仕云说的“评分”,指的是邦东村民文明行为规范评分。

邦东村按照“分类积分、量化考核;标杆引导、底线管理;奖优罚劣、激励奉献”原则,每季度汇总一次村民得分。设立专项文明基金和积分兑换点,群众可以凭积分去兑换点兑换米面粮油、生活用品等实物,激发群众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

凤庆县凤山镇落星村“积分制”的运行,则是把乡村的“比吃比穿”转变成“比积分比风尚”,以“道德积分”兑换推动乡风文明提升,有效提升群众共谋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助推乡村治理常态长效。

“之前组织群众参加农技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还要发点小礼品,才有人愿意参加。现在,群众积极性都特别高,主动为乡村建言献策、抢着参加集体活动,以获得高积分为荣,相互比拼。”落星村为移风易俗建立的机制起到了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临沧市各县(区)鼓励各乡(镇)、村寨结合实际,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热情。临沧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鼓励各县(区)继续探索和完善移风易俗机制,持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巩固提升行动,让文明新风更加深入人心,乡村社会风气更加清正、和谐、文明。

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随着移风易俗巩固提升行动的深入开展,临沧市乡村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文明的种子日益植根到每一个人的心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准则和基本价值取向。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