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一片未被完全雕琢的自然风景,通过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或是一张图片,往往能在瞬间引发公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向往。正如今年国庆假期走红的哀牢山,这座横跨云南多地的连绵山脉,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与图片中既神秘又壮丽,仿佛小说中的奇幻场景跃然眼前,也因此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网友争相打卡的旅游胜地。
哀牢山是一座连绵的山脉,分布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等5州市16个县市区。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是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允许有任何旅游活动,实验区经过向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报批之后可以开展相关的旅游活动。
事实上,近年来像哀牢山这样因为社交媒体突然收获“泼天流量”的自然景区不在少数。原本人迹罕至,却因各个平台的广泛传播成为了“顶流”,其中还有不少是完全未经开发也无人管理的“野景区”。这些景区因未经雕琢、原生态等关键词吸引了大批游客,但也正因这种“野性”,成为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如今年10月中旬,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蔡家湾西北方向大顶山上,就有两名驴友跟风打卡网红登山路线时被困山中。同时,游客数量的激增也对这些景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压力,尤其是那些过于好奇的游客私自进入未经开发的区域,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能对珍稀动植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野生感”“纯天然”景区的走红,一方面源于媒体力量的加持,另一方面也折射了人们旅游观念和偏好的转变。游客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景区的标准化体验,而是更加向往那些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自然之美的“野生”之地。这种转变,既是对自然之美的重新认识和珍视,也是对旅游品质提升的内在需求。这也提醒我们,要从根源上引导形成文明旅游新风尚,促进生态保护与旅游体验的融合,不能只是一味设立“禁区”,而必须疏堵结合。
一方面,无论何种旅游形式,生态保护和安全至上都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堵”的措施必须坚决执行,任何未经许可的旅游活动都应被严格禁止,对违规行为实施严厉处罚,确保生态与安全红线的不可逾越。另一方面,在“堵”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疏”。应正视并顺应游客对自然野趣的渴望,科学规划并推广那些符合生态保护原则的旅游产品及路线。通过精心设计的生态旅游项目,如生态徒步、自然观察、环保教育等,尽量满足游客追求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学习到生态保护的知识,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平台应进一步规范相应作品的发布,避免违反规定的“野游”成为旅游新风尚。(记者 何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