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文化自信与高校美育体系创建

来源:云南日报 2024-12-31 09:02:03 【字体:

作者:刘征 郎功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多次对做好学校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举旗定向,让我们意识到,未来的高校教育必将建立完善的美育体系,在美育过程中培养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与传播力。将大国文化自信与美育体系创建相结合,势在必行,也势在必得。

大国文化自信与高校美育体系创建之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道清晰、耀眼的主线。而美育则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文化自信,是中华美育精神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美育的宗旨。所以,高校美育体系创建思路必须是以通过鉴赏中国美、品味中国美、实践中国美来奠定大国文化自信的根基,同时在形塑文化自信力的过程中植入中国文化元素、肯定中国工匠精神、培养中国式审美能力等核心要素。文化自信与高校美育相结合,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塑,是对“中国美”“中国好”“中国强”概念的传播与发扬,更是对高校美育工作实际目标的推进、实现与升华。

高校美育教学之新思路。想要将大国文化自信与中国式审美相结合,首要任务是在美育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中国元素”、着力宣传“中国美”与“中国工匠精神”、良性输入“中国式审美”方法,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中国文学”“中国绘画技巧”“中国民间舞蹈”进行渲染、推广,让其浸润到每一位学生心中,在提高学生美育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对外展示大国文化自信、对内展示中国式审美与为党培养人的教育目标。首先,高校美育课程的授课内容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打破藩篱,根据中国式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设定。例如,“美育概说部分”直接开门见山,用央视经典纪录片打开学生的审美之门,具体有《中国》《惟有香如故》《此画怎讲》《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字”从遇见你》等。其次,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影视艺术”等章节中,要详解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史、中国文学的高光时刻、中国绘画的精髓、中国舞的民族特性和传承以及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影视作品。让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在沉醉于中国美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式审美方式良性输入,从而树立起必要的文化自信。同时,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履行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思路,要根据教学效果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推科研,让美育浸润行动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向上。

高校美育体系之新境界。当下美育教育的方向,一定是、肯定是也必定是培养有着中国式审美的“接班人”。基于此,高校美育体系构建将迈进新境界:首先,培养高校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展示学术之美,培养学生对社会正能量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中国美的能力。其次,使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中国美”和“中国艺术”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长期爱好。再次,AI时代来临,数字化赋能逐渐替代人工,却永远替代不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审美能力,美育的重要价值在此刻被无限放大。最后,培养和发展高等院校学生创造中国美的艺术才能和艺术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按照更为高阶的美的法则、美的标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把美体现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养成高校大学生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落实到一点一滴上。

[作者单位分别系宁夏医科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本文系2024年宁夏教育厅高等教育科研项目“教研并重:大国文化自信与宁夏医科大学美育格局创建”(项目编号:NYG2024153)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