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盘活三线遗产 推进文旅创新发展

来源:云南日报 2024-12-31 09:00:12 【字体:

作者:贺高祥 文传浩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作为历史文化名省,云南省在三线建设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工业资源,遗留下众多工业故事与珍贵遗产。为生态化盘活这些工业遗产,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工业文化元素,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培育新的文化名片,提升整体形象。

云岭三线:隐于山间的多民族工业记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因其“靠山、分散、隐蔽”的独特布局,在我省与多民族聚居的丰富文化交织成一幅独特的工业文化画卷。这些遗产深藏于滇中、滇西的山川之间,不仅体现了国家战备时期的战略智慧,也见证了我省各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团结协作。彝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工匠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这些工业设施赋予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如今,这些工业遗产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不仅承载着我省工业发展的历史,更成为展示多民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绿色为基:守护工业遗产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我省三线工业遗产大多位于偏远山区,这些地区往往生态敏感、民族多样,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一是要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确保工业遗产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广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深入挖掘人文内涵,促进工业遗产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我省三线工业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应加强对这些元素的挖掘、整理与展示,让游客在领略工业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我省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要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工业遗产的生态化保护。对所有三线工业遗产进行全面评估,根据遗产的地理位置、生态价值、文化意义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保护规划。

文旅融合,激发工业遗产的活力与魅力。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底蕴,要与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工业文化旅游产品。一是依托三线工业遗产,着手建设一批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园区。例如,“三线记忆”文化产业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区、互动体验馆和场景再现区,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三线建设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民族工业博物馆”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解说,向游客展示我省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民族文化特色。二是精心设计一系列工业文化旅游线路,将分散的工业遗产点与周边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村寨巧妙串联。以“滇西工业探秘之旅”为例,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三线时期的工厂遗址,还能游览附近的雪山、峡谷等自然景观。三是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场地,举办各类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如“三线文化节”可邀请文艺团体进行精彩表演,展示工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

数字赋能,拓展工业遗产的传播与影响。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紧随时代步伐,以数字技术为翼,助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显得尤为关键。一是全面构建工业遗产数字档案馆体系,运用高精度扫描、3D建模等尖端技术,对遗产的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进行深度数字化处理,确保信息的精准无误与永久保存。二是遗产地部署智能导览系统,将AR、VR技术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游客可通过手机或特定设备,在虚拟环境中自由穿梭于三线工厂的生产线,聆听历史故事,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三线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三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的传播力,制定全方位的新媒体宣传策略。发布高质量的图文、视频内容,展现我省三线工业遗产的魅力;与KOL、网红合作,通过打卡、直播等形式提升遗产的网络知名度。

跨区域合作,构建工业文化旅游生态网络。要积极寻求跨区域合作,与周边省份及地区携手,共同打造工业文化旅游的生态网络:一是与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省份紧密结盟,共同打造工业文化旅游合作联盟。通过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工业文化旅游节、共同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二是依托现有的交通网络,精心规划并建设如“滇中工业文化旅游走廊”和“沿边工业遗产风情带”等一系列工业文化旅游生态廊道。这些廊道将分散的工业遗产点、民族文化景区与自然风光区紧密相连,形成一条条连贯且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极大地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三是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邀请外国游客来我省亲身体验工业文化旅游的魅力,同时组织我省的工业文化遗产展览、民族文化演出等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工业文化的独特韵味。

[作者分别系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审计及生态化利用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BJY049)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