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传发 高兴萍
边疆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以及推动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蕴含着宝贵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边疆治理,需要强化理论支撑”。这是破解边疆治理现代化难题、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多学科研究是构建坚实理论基础的首要任务。边疆地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发展演变过程错综复杂,内生性问题和外源性问题交杂,涉及多学科领域。在当前的边疆治理现代化研究领域,学术视野尚存局限,研究主要集中于边疆历史领域,研究者多从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边策略和民族地区治理等视角进行探讨。为有效突破当前边疆治理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必须倡导并实施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应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以全面、深入地分析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同时,我们倡导跨学科的视角和理论研究,以加强而非削弱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性。此举旨在更全面地展现边疆治理研究的多维面貌,进而深入解析边疆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是彰显中国特色边疆治理理论自信的核心环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框架。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话语、“兴边富民”的经济话语、“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行政话语结合起来,体现边疆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宗旨。同时,涵盖边疆治理的理念、原则、目标、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在原则上,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坚决维护边疆地区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遵循民族团结原则,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秉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治理策略。在目标方面,追求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在方法上,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法律规范、文化凝聚、经济驱动等多种手段。
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是解决边疆治理现代化实际困境的关键举措。边疆地区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理论与现实挑战,如地缘政治博弈、跨境民族管理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调研,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研究。在地缘政治方面,研究如何在大国竞争与周边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格局下,有效维护边疆地区的地缘政治优势与战略安全。例如,分析边疆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与机遇,探索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提升边疆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与战略地位。对于跨境民族管理,研究如何在尊重民族文化与国家主权的基础上,促进跨境民族的交流合作与国家认同的强化。在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方面,从治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向化、路径多样化和进退机制化入手,动员国际国内多元行为体,关注研究不同领域和层次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运用好边疆研究成果、讲好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故事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边疆地区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和枢纽,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样板区域之一,关乎中国方案的世界影响。在国内,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广泛传播边疆治理现代化成果。例如,制作专题纪录片展示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成就;出版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介绍边疆治理知识与政策。这有助于增强民众对边疆地区的认知与关注,激发全社会支持边疆治理的热情。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活动,以客观、真实、生动的方式讲述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故事、分享中国成功经验,展示中国方案,提升中国在国际边疆治理现代化领域的形象与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