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蕾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要办好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学好思政课,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上更应积极主动作为,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思政“金课”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
打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整体联动的“大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一是围绕“大课程”建设,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阵地的功能作用。在思政课建设中,对目前开设的课程,从教学目的上实现梯度化,构建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到“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到“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螺旋式上升育人主线,巩固思政必修课的地位。二是在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中,加强课程开发的区域化。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系统推进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三是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中,强化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内在关联。马克思主义学院更要积极主动作为,强化与兄弟高校和兄弟学院的工作联动,为课程思政强化政治性与学理性,提升专业人才培养中思政育人的精准度,形成“课课育人、人人育人、处处育人”的教学协同和课程联动,激发课程思政的“多通道”效应。
围绕“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出新”“走心”讲好思政课。第一,要明确“讲什么”,在课堂建设中坚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课程根基。挖掘学校专业特点,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七课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品牌课堂。第二,要突出“谁来讲”,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以“六要”标准建强思政教师队伍。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专业教师为主体,青年博士为支撑,党政干部为补充的多层次、互补型的思政课队伍,进一步有机整合校内外、跨领域、跨学科、跨学院的师资力量,多渠道多角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要研究“怎么讲”,结合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在课堂纪律方面严格要求,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课育人规律,创新授课形式,将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融入课堂,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激发课堂活力。
突出“青味”“风味”“趣味”,引导学生学好思政课。要引领学生学好思政课,青年坐得下、听得进、记得牢是关键。第一,要蕴含“青味”,思政课要引领青年学生,就要注重学生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善于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阐述党的主张,让青年成为学的“主角”、听的“主体”、讲的“主力”。第二,要提炼“风味”,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作为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引,发挥好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运用好云南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案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第三,要点缀“趣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教师主导性的同时,也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思政课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从教师“一教到底”转变成教师主导教、学生自主学。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