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思政育人新格局

来源:云南日报 2024-11-13 11:50:44 【字体:

作者:徐高峰 舒浩 唐述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新时代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充分发挥“思政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网络思政”四个教育载体的作用,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覆盖与深度融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守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体系,确保思政课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作为主渠道的“领航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要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是思政课主渠道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其并非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嫁接”到专业课程之上,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任务,而是全体任课教师共同的责任。要积极推动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形成协同效应。要不断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激活社会实践育人大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要利用好社会大课堂这一知行合一的育人平台,就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特色实践。要深度挖掘当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民族文化调研等特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革命精神的伟大。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社会大课堂的拓展离不开校地合作的支持。高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共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开辟数字时代网络思政育人新阵地。数字时代,网络思政教育正逐步成为引领青年思想航向的新高地。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空间;积极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进行精准分析和引导,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服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充分挖掘身边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结合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现实问题。要注重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和感召力。网络思政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优势,在数字时代开辟了思政工作的新格局,成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均系西南林业大学;本文系2023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社会育人资源协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BC23004)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