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面前更要坚守保护原则

来源:云南日报 2024-10-24 11:47:18 【字体:

 

美编 张维麟 绘

作者:朱婧

国庆假期期间,博主“山取画材”独自进哀牢山收集材料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让云南哀牢山登上热搜引发关注。哀牢山以其神秘吸引了未曾前往的游客的关注,但它的身份并非只是景区,承载的也并非只是未曾踏足的好奇与向往。

哀牢山为何有盛名,也充满神秘感,源于它有已经开发并对游客开放的哀牢山风景区,位于云南省中部的玉溪市新平县;还有未向游客开放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属于哀牢山脉中段和北段。“未经开放”这些字眼吊足了好多探险客的胃口,但从自然保护和人身安全的角度,我们还是应该想想,风景美好之地可以引爆话题,可以成为顶流,但保护为先始终都应是主流主线。

满足好奇,不妨从了解它开始。哀牢山是生命的摇篮,无数珍稀动植物在那里栖居。据了解,哀牢山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性、同类型植物群落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是亚欧大陆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东西交会、南北过渡的荟萃之地,具有典型的、独特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保护价值、康养价值。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了解生物多样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因为其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我们对哀牢山甚至说对自然,可以有探索的好奇,但也应多一些敬畏。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不妨看看哪些人进入了哀牢山。进入哀牢山的有引爆话题的探险客,更有一批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和管护员。1981年哀牢山生态站建立,这里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的大样地、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从热带到温带森林连续分布的东经101度森林样带的核心站点。云南多所高校以及研究所的研究者走进这里,开展包括群落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收集、整理、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土壤、气象和生物等要素构成及其变化,他们观测记录,与自然为友,与数据为伴,为哀牢山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科研基础。还有一些管护员为动物保护默默奉献,如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护局管护员肩负着候鸟环志、护林、防火等多重责任,这么多年来,他们为鸟类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自2019年以来,这里均没有发现捕鸟等破坏行为。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当地居民,都严格遵守保护区管理部门制定的法规和措施。

科研为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法律法规为保护树立了底线,划定了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实验区内允许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但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这意味着,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区,是依据法律法规按照相关流程开展活动,不能擅自闯入,不能扰乱保护区的管理秩序。

从风景区的话题之热看生态保护,也许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视角,但了解这些关于保护的故事,再立足云南的定位与发展,我们不难想到一些声名远扬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无论是哈尼梯田还是景迈山古茶林,出圈也好,引流也罢,都是因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较好地保留和保持了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面对外界的热切关注,这份冷静与理性、主动与自觉,是对自然之美最好的守护。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