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谱华章
奋楫扬帆新征程
《云岭之窗》特约评论员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春华秋实。
七十五载砥砺前行,扬帆奋进。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喜庆节日。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75年时光的长河里,彩云之南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沧桑巨变中绘就壮美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生态美丽、开放奋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
经济实力空前跃升
75年来,云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最大限度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产业兴旺、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前沿的伟大转变。
1952年至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1.78亿元增加到30021亿元,实际增长266倍,总量稳定在全国第1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70元增加到64107元,实际提高95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启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经济总量在2012年、2018年分别跨过1万亿元、2万亿元大关,并于2023年迈上3万亿元台阶,在全国排名从第24位上升至第18位,年均增长7.6%。
75年来,云南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典型的农业经济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转变。1952年,云南三次产业结构为61.7∶15.4∶22.8。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至1978年发展为42.7∶39.9∶17.4。1987年二产占比首次超过一产,2002年三产占比首次超过二产。2023年三次产业调整为14.0∶34.2∶51.8,“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持续巩固。
打造农业经济亮丽名片。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198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08年突破千亿元,2022年迈上4000亿元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速达6%,其中2021年增速达8%,为三十年来最高增长纪录,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20年首次进入全国前十位、排全国第9位,成为三次产业中唯一进入前十位的产业。
铸起工业经济中流砥柱。解放初,云南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足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5%。依托资源优势,云南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工业现代化探索和实践,1978年,云南工业增加值超过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3%。改革开放后,云南因地制宜发展烟草、电力、有色金属等产业,家电制造业快速发展,1989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04年突破千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为,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经济从4000亿元台阶迈上7000亿元台阶,10年内连上4个台阶,工业内部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从“一烟独大”到烟草、能源、电子产业协同发展,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成为云南工业经济“新三样”,工业经济在持续的转型升级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塑造服务业经济新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云南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服务业蓬勃兴起。1952年,云南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2.69亿元,2023年增至15558.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8%。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2023年,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1071万人,比2012年增加228.15万人。与2012年相比,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从29.7%上升至39%,成为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
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75年披荆斩棘,75年沧桑巨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绘就,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接力谱写。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全省干部群众聚焦“三个定位”全面发力,谱写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篇章。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新硕果。新时代以来,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全面小康、跨越发展,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11个,6个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全省清洁发电量占比达83.6%,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90%,居全国前列。三十多年来“西电东送”超1.5万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位,为东部地区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2亿吨。全省森林面积3.18亿亩、森林蓄积量21.4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25%,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第4位。九大高原湖泊水质向优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
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位不断凸显。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效应持续释放,开放发展呈现新气象。截至2023年末,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25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3000万吨,运输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我国联通中南半岛及环印度洋地区的铁路大动脉。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贸易额从2013年的72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58亿元,边境贸易额增长51.5%、边民互市贸易增长55.3%、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增长32.2%,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铁路口岸。
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扩内需、优结构、提信心、防风险,围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加快建设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绿色能源产值达3993.78亿元,实现旅游收入1.44万亿元,“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唱响全国。
随着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和磨憨、瑞丽、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建设热火朝天,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202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700.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2.3%,经济贡献度达60.7%,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大力支持企业加大重点技术攻关。2022年云南R&D经费支出313.53亿元,比2013年增长近3倍。
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竞逐新质生产力赛道;“放管服”改革步步深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日之云南,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向世界敞开怀抱。
云岭大地日新月异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对发展的担当,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担当。75年来,云南不断补齐民生保障短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1978年至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8元提高到435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1元提高到16361元,分别增长132倍、124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2013年至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快于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其中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749元提高到2023年的15218元,年均增长11.2%,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89下降到2.86,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
从阡陌农田到公园城市,历经75年艰苦奋战,基础设施建设释放云南经济快速增长潜力,绘就云南天堑变通途、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
“三线建设”时期,云南先后建成成昆铁路、贵昆铁路;1996年10月,云南首条高速公路昆嵩高速建成;1985年,中国首批地方航空公司云南省航空公司落地;1993年,云南第一座百万级水电站漫湾水电站投产发电,之后30年来,水电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已拥有世界前十大水电站中的4个。
如今,云南“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总里程从2018年的5200公里提高到2023年的10466公里,居全国第2位。“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总里程从2018年的3900公里提高到2023年的5222公里,14个州(市)通铁路,其中9个州(市)通高铁,全省高铁通车里程1212公里。“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居全国第4位。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3亿千瓦,中缅油气管道成为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千家万户。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省就业总量从1950年的719.8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2748万人,扩大了2.8倍,年均增加27.8万人。75年来,我省城镇化发展迅速,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就业。1950年到2023年,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增长超过74.2倍,占比达到了47.9%。
风生水起逐浪高,砥砺奋进正当时。回顾75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写满云南各族儿女克难攻坚、爬坡过坎的艰辛创业史。75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战胜无数困难和挑战,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奋力开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执笔:云南日报经济部 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