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8-28 10:54:39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0条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对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9月,教育部党组制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大精准施策力度。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等提出具体措施。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由此可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的使命任务,要应新境遇而进、应新使命而行,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建设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加强思政课的领导机制。一是提高认识。要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赋予的历史使命的高度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时刻牢记为国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下大力气抓好思政课建设,树立坚定办好思政课的信心。二是明确责任。党委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政治领导,把握好思政课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抓好建设。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议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着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工作,明确思政课建设方向,使思政课完成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推进思政课的创新机制。 一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开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贯穿、有机融入思政课中,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工作要落实在进教案、进课件、进教改之中;“进课堂”工作要落实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之中;“进头脑”工作要落实在进学生政治立场、进学生价值追求、进学生情感认同之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当代青年学生具有多样化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不喜欢刻板地说教、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思政课教学方式需要积极创新,主动适应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深入挖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筑牢理想信念。三是实施有效教学内容供给。高校思政课要全面研究和把握新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期待,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创新安排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内容,实施有效教学内容供给,回答学生思考什么、想什么、盼什么、求什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作者王飞、李映才分别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