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出发,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方式和直接动力。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这事实性地提出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内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进行有效调整的改革新命题。
在历史发展中准确认识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和政府产生以前,人类集群而居,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原始形态的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同一社会内、不同社会之间日益普遍的剩余产品和交换催生了市场。而政府的产生则是不同的社会和市场需要有效管理的产物。从现代的视角来看,社会代表的是自然权利,市场代表的是资本权利,政府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公共权力”。三者长期共存共生于国家这一高级共同体之中,既有对立性也有同一性,但三者的力量非均衡。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市场没有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经济的一个部分内嵌于社会之中,长期受到社会与政府的抑制甚至打压。这会带来两种情形:市场强大到让政府与社会感受到威胁或者市场弱小到政府运营难以为继、社会凋敝。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在这两种情形下进行,针对前者,改革就是围绕削弱市场力量展开;针对后者,改革就是围绕释放市场力量展开。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市场凭借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关系和对舆论的操控进而操纵了社会,通过收买政客从而控制了政府,市场凭借强大力量凌驾于社会与政府之上。三者之间的非均衡博弈形成两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亲市场的政府和亲社会的政府。至于到底是亲市场还是亲社会,完全取决于是否有利于改革推动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这正是资产阶级推动改革的根本目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之下,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从根本上消除了对立性,三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关系。就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程,就是不断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组织和经营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推动政府和社会关系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南。
云南作为全国输配电价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首批试点省份,2014年率先在全国启动电力市场化交易,2023年省内市场化直接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8.6%,居全国第一方阵。图为德宏州220千伏坝托变电站并网运行。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供图
把握提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适配性的方向和方法
中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三者关系的适配性。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适配性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两个为主体”重大原则的构建,为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要在经济实践中实现“两个为主体”,也需要政府承担应有职能、发挥必要作用。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适配性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高度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的社会开始不断发育,社会逐步承接一些自己做得好、政府不该做也不能完全做好的事务,并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务供政府购买。而作为一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和实践取向的政府,为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坚持改革,紧紧围绕社会意愿和偏好,提供相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逐步从万能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领导优势让三者关系的适配成为可能。在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的处理源自各自利益基础上的复杂博弈。这一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框架内有着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中国共产党是“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具有先进性、领导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的政党,能够超脱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具体利益,始终能够为了人民的利益,高效能地实现三者科学、有效的适配。
当然,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适配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工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把“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项重要经验,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这些都为有效提高三者的适配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系统整体协同推进政府改革、市场化改革和社会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该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建设“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序社会”进行的相关部署,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进一步提高政府、市场和社会适配性方面仍面临较为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超脱于各利益方之上、统揽全局的优势,不断探索体现党、国家和政府与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最优关系实现方式。其次,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提高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适配性。我国的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们党、国家和政府与人民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行为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践中,要在分类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方面,要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政府职能更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方面,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特别注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引导、促进经营主体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许青萍 王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