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 | 照壁传家风 初心铸警魂

来源:学习强国 2024-08-06 15:23:39 【字体:

“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廉洁建设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廉政教育已经走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尤其是在创新廉洁文化“强基行动”中,“行走的廉政课”已经成为具有大理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近日,大理州以“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并举行“金话筒”讲师决赛及精品课颁奖。从“金话筒”讲师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金话筒”讲师紧扣“行走的廉政课”这一主题,以“党性初心课”巩固信仰根基,以“廉洁文化课”涵养清风正气,以“警示教育课”筑牢廉政防线,并密切结合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以“行走”授业,用“行走”明志,于“行走”修身。

“金话筒”讲演人:张珺(大理州公安局党委选送),荣获“廉洁文化课”第一名。

“爷爷,墙上那几个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它写在墙上?”

五岁的时候,看着家里的那面墙,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说,这面墙是我们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特有的白族建筑,一般建在东边,原本是用来遮挡的,后来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标志,它叫“照壁”。这四个字是“百忍家声”,意思是“家和万事兴”。当时的我什么也没有听懂,就笑着跑开了。

我的爷爷是一位退休的老警察,也是一名抗美援朝参战老兵,党龄已有五十年。也就是在那一年,爷爷在照壁前亲手种下一棵桂花树。

十五岁时,我背上了行囊,独自到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求学。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到大理白族照壁文化,照壁上的每一幅题字都承载着白族的家规祖训、家风故事。汉朝廉吏杨震深夜拒礼,便有了杨姓的“清白传家”;北宋御史赵抃一琴一鹤相伴,清廉俭朴,便有了赵姓的“琴鹤家风”……当时的我也不太懂其中的深意,但寥寥四字,却别有洞天。于是,我便走进了我家照壁上“百忍家声”的故事里。唐代张公艺正德修身,礼让齐家,九代同居,和睦融洽。唐高宗就问其治家之道,张公艺连写了一百个“忍”字,从此,张姓将“和为贵”代代相传。

高中毕业时,我毅然报考了警官大学。那时候,大学里手机还不普及,便和家里书信往来,“家书抵万金”,书信里都是家乡的“风花雪月”。而每当月圆之夜,我便会想起爷爷种下的崇学尚德、家风严谨、诗礼传家的“心灵桂花树”,也会想起爷爷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肩胛骨,忍着巨大的疼痛坚持战斗,御强敌于国门外的故事。大三那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爷爷特意寄来书信,并以“百忍传家、门第光耀”八个字结尾。我突然明白了,家风是一种传承,传做人之本、做事之道,传向党之心、为国之志。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大理,沿着爷爷的足迹,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守护着苍洱大地。但是,我的爷爷却老了,家里的房子也旧了,我们决定把房子修一修,而照壁的翻修爷爷却坚持自己动手。我看着他呀,用刷子一次又一次把石灰涂在墙上,那一抹崭新的洁白代替了泛黄的沧桑,“百忍家声”四个字越发苍劲,更加明亮。当桂花开得越来越热闹的时候,我把家风的文化符号标记在孩子们的心里,把“人知乐礼”“孝悌忠信”讲给更多的人听。

今年,是我入警的第十年,当年的“风花雪月”是家书、是家教。而今,在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里,在“天下之本在家”的引述里,我读懂了警察的“风花雪月”。风,清正廉洁之风,是恪守“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拒绝腐败、廉洁从警;花,忠诚向党之花,是驻守“忠于祖国忠于党”的底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赤胆忠心;雪,凌厉傲霜之雪,是信守奋不顾身的使命,充盈正气,不屈不挠、无畏向前;月,守望平安之月,是坚守对人民的承诺,以群众安危为己任,在人民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

民族家风文化就像一本书,而照壁就是这本书的索引。徐徐打开,尽管岁月更迭,足以洗净历史铅华,照壁这种独特的表达,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用家风雕刻警风,守望来时路,牢记入党初心,忠诚履行使命。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