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廉洁建设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廉政教育已经走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尤其是在创新廉洁文化“强基行动”中,“行走的廉政课”已经成为具有大理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近日,大理州以“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并举行“金话筒”讲师决赛及精品课颁奖。从“金话筒”讲师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金话筒”讲师紧扣“行走的廉政课”这一主题,以“党性初心课”巩固信仰根基,以“廉洁文化课”涵养清风正气,以“警示教育课”筑牢廉政防线,并密切结合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以“行走”授业,用“行走”明志,于“行走”修身。
“金话筒”讲师:张国玺(祥云县选送),荣获“党性初心课”第二名。
大家好!在祥云县的红色传承教育馆里,收藏着一封遗书,遗书的主人叫王德三。1898年农历七月十五,王德三出生在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的一个耕读世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德三是陕北地区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云南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30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成立,王德三担任了首任书记,同年11月19日,因叛徒出卖,王德三在昆明西郊被捕,12月31日英勇就义,年仅32岁。在狱中,王德三抱定为党和人民献身的决心,写下了一封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狱中遗书》,向父亲诉说了不能尽孝的遗憾和献身革命的无悔。
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父亲,当儿昨夜想到写信给父亲和儿媳的时候,禁不住流下泪来了。儿自受难到昨天,都是很解脱很达观的,你的儿子是世上最刚强、最有志气的人,他只知道人类、只知道社会,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习气。但是,父亲,人们只知道儿是个钢铁一般的硬汉,他们哪里晓得儿是一个最富感情、最柔肠的小孩子。”
“父亲!儿恐难与父亲见到一面!儿写到这里,心里是怎样的难受!父亲虽然不知道我做什么事情,但父亲相信我是个正直的人。从前,就是现在,我也只能用移孝作忠的道理来安慰父亲,儿所做的事情,是反对官府的,这是主义上的事情,私人不有什么仇气,儿自信不有做了什么对不起父亲、对不起人类的事情。儿非病死短命,是被人压迫去成仁就义。从表面看来,父亲活生生的儿子,儿媳最亲爱的丈夫,纪儿最伟大的父亲,被人夺去,是最可悲恸的事情。可是,父亲是最达观的人,古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天下人听见云南,就要骂王懋廷是个无耻的人……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王德三在遗书中也向妻子诉说了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深和夫妻诀别的深深不舍。
他在遗书中继续写道:“儿最不放心的,就是那热爱难舍的媳妇,她为儿受尽一切人世苦难。生别已急得她吐血,当她知道儿的消息,不知如何情境?儿不忍在此多提及她,凭她和那‘人芽’在人世中去赌她们的命运……如果她一个人残存人世的时候,我不愿意她孤灯独守,这话也许使她更伤心,她常骂我残忍,可是这是苦的真情……当想到那孤灯如豆,孤影独衾的境况,我为她如何难堪!她永久不会忘我,我们的甜蜜生活,每一秒钟都引起她和我的深刻印象……我爱到她的每一根头发!”
一封家书别生死,几纸笔墨诉衷情!《狱中遗书》,不仅仅是一封家信,它里面包含着一个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国家前途,对于民族命运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王德三对于小家的情、对于国家的义,同时闪耀在遗书的字里行间。同志们,红色家书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最生动的红色教材,也是革命先烈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通过品读红色家书,赓续红色血脉,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