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 | 清廉家风代代传

来源:学习强国 2024-08-06 14:57:30 【字体:

“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廉洁建设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廉政教育已经走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尤其是在创新廉洁文化“强基行动”中,“行走的廉政课”已经成为具有大理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近日,大理州以“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并举行“金话筒”讲师决赛及精品课颁奖。从“金话筒”讲师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金话筒”讲师紧扣“行走的廉政课”这一主题,以“党性初心课”巩固信仰根基,以“廉洁文化课”涵养清风正气,以“警示教育课”筑牢廉政防线,并密切结合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以“行走”授业,用“行走”明志,于“行走”修身。

“金话筒”讲师:赵雪芬(大理市选送),荣获“廉洁文化课”第二名。

欢迎大家来到由大理市纪委监委、中共大理市委组织部、中共大理市委宣传部、大理市妇女联合会举办的“清风盈门 幸福满城”清廉家风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注重”——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结合大理市新时代廉洁文化“强基行动”,我们举办本次清廉家风展,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在生活中追求仁善、追求真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本次家风展分为红色家风、传世家风。下面,请大家沿着光辉的印迹,走进历史的长河,在璀璨的文化中近距离领悟“家”的魅力。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第一个板块——红色家风。在红色家风板块中,第一位要为您介绍的是抗日英雄周保中将军,想必大家对周保中将军在白山黑水间御敌抗倭的光辉事迹已经耳熟能详,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周保中与他家人的故事。

周保中回到云南省工作不久,他的三弟奚李茂就从大理到昆明看望他,三弟心想,二哥当了大官,一定会帮助我解决家中的困难。周保中见了三弟,自然也很高兴,但当他得知三弟的想法后,严肃地批评了他,并对三弟说:“今天是新社会,不能搞裙带关系,一人当官,全家享福。你在昆明住几天,就回去搞生产和做你的裁缝。”恐是话说得太重,伤了弟弟的心,后来,周保中又语重心长地告诫三弟:“二哥今天虽然光荣地活着回来,但二哥奋斗了这一生的目的,不是钱和权,只是希望国家富强、民众安居乐业。”

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情,使得周保中的家风更加纯粹、清廉。领略完了周保中和弟弟传承清廉的家风,接下来,我们要走近的是赵琴仙。赵琴仙是白族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从小家里就非常贫困,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抚养长大。之后,她跟随母亲远去昆明,不论家庭多么的困难,母亲依旧鼓励和支持赵琴仙用功读书,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为一个爱学习、求进步、有毅力、敢吃苦的女青年,后来,赵琴仙考入昆明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赵琴仙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位白族女共产党员;1928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昆明市厉行“清共”,赵琴仙不幸被捕,后壮烈牺牲,时年仅22岁。

感受到了烽火岁月和火热战场,那好的家风究竟在哪呢?我想,它就在我们的脚下、在历史中、在典籍里。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看看历史中的好家风!

现在,我们走近的是传世家风。大家看到的这个建筑名为“七尺书楼”,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是喜洲镇现存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它的主人就是为官清廉的杨士云,明朝正德年间,杨士云考取了翰林院。在朝为官期间,杨士云为人刚直,关心人民疾苦,他不畏权贵,不满仕途恶习,看到朝廷日趋腐败,便假病回乡,居住在“七尺书楼”的老宅,下乡、耕种、吟诗、作对,何不乐哉?七尺书楼不仅是杨士云的故居,更见证了杨士云那颗清正廉洁之心。如今,在大理市喜洲镇,很多杨姓人家照壁上写的“清白传家”,也是诫勉后人学习杨士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精神。

清风迎门,幸福满城。大理的那股清廉家庭之风也势必会吹遍每一个角落,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以好的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正以涓滴星辰之姿,汇聚成为洪流星河之势,为构建清廉向上的社会而不断奋斗!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