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廉洁建设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廉政教育已经走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尤其是在创新廉洁文化“强基行动”中,“行走的廉政课”已经成为具有大理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近日,大理州以“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并举行“金话筒”讲师决赛及精品课颁奖。从“金话筒”讲师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金话筒”讲师紧扣“行走的廉政课”这一主题,以“党性初心课”巩固信仰根基,以“廉洁文化课”涵养清风正气,以“警示教育课”筑牢廉政防线,并密切结合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以“行走”授业,用“行走”明志,于“行走”修身。
“金话筒”讲师:王艳霞(祥云县选送),荣获“廉洁文化课”第二名。
在读《贪官忏悔录》时,您还会想到哪一种文字?我想到的是青少年时代流行的另一种文字,比如《革命烈士书信》、夏明翰的《就义诗》等。烈士们在生死抉择面前,守住自己的志节,不拿灵魂做交易,不用信念做买卖。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也是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追求的“取义成仁”的人生信条。王德三烈士《狱中遗书》表现的就是这种精神品格。
1930年的最后一天,时任中共云南第一届省委书记的王德三英勇就义,时年32岁。牺牲前夕,王德三给亲人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父亲,当儿昨夜想到写信给父亲和儿媳的时候,禁不住流下泪来了。儿自受难到昨天,都是很解脱很达观的,你的儿子是世上最刚强、最有志气的人,他只知道人类、只知道社会,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习气。不独你的儿子自己相信,人们都把他看待成一个有志节,有能为的人物。但是,父亲,人们只知道儿是个钢铁一般的硬汉,他们哪里晓得儿是一个最富感情、最柔肠的小孩子。
信中,王德三从自己的家世回忆起,总结一家三代从事教育的经验。他写道“我家从来不讲势力。但是祖父、父亲、伯叔们的德望,可以移风化俗”。在“读书明道功名利禄其外也,立德修身忠孝仁勇至上焉”的王氏家风的影响下,家族邻里形成了村和族望的气象。正能量的家风,使王氏兄弟敢为人先,求知求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最终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们又将父辈留下的优良传统传承后人,使家风的作用与意义更加深厚。
被捕入狱,革命工作中断,自己面临威逼利诱、生死抉择,他在信中安慰父亲说:“儿自信不有做了什么对不起父亲、对不起人类的事情。古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的儿子又有什么脸活在人世上?儿现实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在忠孝难全的时刻,他选择了舍“小我”顾“大我”。6000余言的遗书,饱含着烈士家国一体的格局与胸怀、英勇与慷慨。实际上,这是共产党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以此安身立命,才能和平对待生,安然对待死。
读《贪官忏悔录》,从贪官的经历和犯罪事实看,他们贪财、贪权、贪色。事实上,名、利、色是客观存在,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无法回避,贪与不贪,党纪国法已经划出界线,越线就是贪。中国共产党经一百余年风雨历程而坚强不倒,是因为有一大批像王德三烈士这样具有坚定信念,又始终抱着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员。王德三在遗书中这样写道“大家总要用诚实态度去迎接真理,才算一个真正的‘人’。我希望儿媳、纪儿和侄儿们,勇敢地去做一个‘人’!她们的丈夫、父亲、叔父学问很浅,性情偏执,可是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值得他们永久纪念的!”王德三做到了,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让我们永远记住:用诚实的态度迎接真理,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是烈士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