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 | 弘扬长征精神 坚守党性初心

来源:学习强国 2024-08-02 16:30:31 【字体:

“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廉洁建设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廉政教育已经走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尤其是在创新廉洁文化“强基行动”中,“行走的廉政课”已经成为具有大理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近日,大理州以“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并举行“金话筒”讲师决赛及精品课颁奖。从“金话筒”讲师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金话筒”讲师紧扣“行走的廉政课”这一主题,以“党性初心课”巩固信仰根基,以“廉洁文化课”涵养清风正气,以“警示教育课”筑牢廉政防线,并密切结合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以“行走”授业,用“行走”明志,于“行走”修身。

“金话筒”讲师:唐忠宇(鹤庆县选送),荣获“党性初心课”第二名。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红色鹤庆,回到8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沿着红军长征过鹤庆的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1936年4月21日,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的率领下,红二、六军团由大理州宾川县进入鹤庆;1936年4月23日,进占县城;1936年4月26日,离开鹤庆县,经丽江北上石鼓渡过金沙江。红二、六军团经过鹤庆历时6昼夜,经过7个乡镇,46个行政村。

红军进入鹤庆时,沿途各族群众欢欣鼓舞、箪食壶浆,奔走相告,热情慰劳红军。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解救无辜关押群众,和贫苦群众亲如一家,亲自送钱、送物、送粮上门;红军所到之处,书写标语、张贴布告、散发传单、演唱歌曲,把革命的道理传播给劳苦大众。

红军灯

红军灯,红军灯,

照亮穷苦人的心,

沿着红军道路走,

幸福生活无止境。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盏晶莹明净的三方亮灯。这盏灯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鹤庆时,红军首长为感谢鹤庆县金墩乡秀邑村村民寸秀山自愿为红军北上丽江石鼓镇做向导所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寸秀山经常手捧着红军灯对人说:“没有红军的长征,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寸秀山的今天。红军灯照亮了穷苦人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参加红军

田麟勋,鹤庆进步青年。红二、六军团到达鹤庆当天,早已萌发革命想法的他,舍弃母亲和未婚妻,仅留下一封信后,便独自一人主动参加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

虽然红二、六军团在鹤庆停留时间短,未扩红,但鹤庆仍有二十七名有志青年主动加入了红军队伍。除田麟勋、石万有两人,几乎全部在长征途中牺牲或下落不明,一人连姓名也没有留下。

红军墓

在鹤庆县西邑镇水井村炭窑自然村、松桂镇南庄村委会太平村,至今仍然矗立着两座红军墓,这是当地村民感恩红军,为牺牲红军战士所立。

一直以来,淳朴的炭窑村、太平村群众始终把红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当地的党组织和群众对红军墓进行了保护。每逢清明节,当地的乡亲和附近学校的师生都会来扫墓,各级干部到这里开展红色教育。

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

1976年4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过鹤庆40周年,鹤庆县委、县政府在县文化馆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以昭示后人永远瞻仰缅怀,纪念碑被列为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2月3日,鹤庆发生强烈地震,纪念碑严重受损。2000年,鹤庆在县城鹤阳西路的小团山麓重建纪念碑,碑体高19.36米,基座高4.23米,寓意1936年4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鹤庆。鹤庆籍老红军田麟勋为纪念碑题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纪念碑气势雄伟、巍峨壮观。2009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红军灯到红军墓,从红军墓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从迎红军到参加红军,红色血脉不断在鹤阳大地(鹤庆县)赓续传承。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鹤庆县干部群众、教师学生,都会到纪念碑公园献上一篮鲜花,缅怀先烈。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