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廉洁建设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廉政教育已经走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尤其是在创新廉洁文化“强基行动”中,“行走的廉政课”已经成为具有大理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近日,大理州以“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并举行“金话筒”讲师决赛及精品课颁奖。从“金话筒”讲师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金话筒”讲师紧扣“行走的廉政课”这一主题,以“党性初心课”巩固信仰根基,以“廉洁文化课”涵养清风正气,以“警示教育课”筑牢廉政防线,并密切结合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以“行走”授业,用“行走”明志,于“行走”修身。
“金话筒”讲师:黄红云(大理州教育体育党工委选送),荣获“廉洁文化课”第三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这里的历史文化宽博厚重,兼容并蓄。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照壁除了外观秀美雅致,更承载着延绵厚重的家风文化。千百年来,这些题写在照壁上的家风家训,在青瓦白墙之间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作为白族儿女,我要传承白族的良风美俗;作为白族的人民教师,我要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接种好“清廉疫苗”。把廉洁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和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弘扬优秀家风》的思政课上,我给孩子们讲起了“琴鹤家声”赵抃的为官故事,他清正廉洁,被誉为“铁面御史”,他品行高洁,感动世人,因此“琴鹤家声”被大理赵姓人家作为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在《我很诚实》的一课中,又融入了“四知先生”清白传家的故事,“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这是“四知”先生名字的由来,他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老师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廉洁元素,将白族的家风文化一点一滴地融入课堂,让这些名人故事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一身正气”“一丝不苟”“一心进取”“一生奉献”是“大实”的教风。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努力践行“四个一”的教风,他们自我约束,廉洁从教,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研发校本课程,2021年,大理州实验小学欧阳剑萍老师的扎染特色工作室被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命名为美术特色工作室;学校也正在研究与三道茶课程有关的课题。总之,尽最大的努力,用最专业的素养将廉洁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瞧,在扎染课上,孩子们在花样捆扎、浸染上色、晾晒成品的过程中传承了白族扎染手工艺,在一丝一缕的方寸湛蓝里,在一针一线的哲思中,明白了扎染这项技艺背后的民族精神——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看,孩子们最喜欢的三道茶社团开课了,在一烤、一冲、一品中感受到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明白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收获幸福人生的道理。这一幅幅色彩绚丽,寓意生动,富有童趣的画卷,这一件件有筋骨、有味道的书法作品,是孩子们对清廉的理解和追求。
当廉洁与传统相遇,它可以是写在照壁上的姓氏,更是丰厚的白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当廉洁与学校教育相遇,它可以是一堂堂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课程,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阳光成长。当廉洁与孩童相遇,它可以是一幅幅童画、一件件书法、一句句箴言,更是廉洁种子在心底的萌芽!
愿今日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在廉雨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早日长成参天大树、挂满廉洁之果,共沐苍洱大地的廉洁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