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廉洁建设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廉政教育已经走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尤其是在创新廉洁文化“强基行动”中,“行走的廉政课”已经成为具有大理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近日,大理州以“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并举行“金话筒”讲师决赛及精品课颁奖。从“金话筒”讲师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金话筒”讲师紧扣“行走的廉政课”这一主题,以“党性初心课”巩固信仰根基,以“廉洁文化课”涵养清风正气,以“警示教育课”筑牢廉政防线,并密切结合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以“行走”授业,用“行走”明志,于“行走”修身。
“金话筒”讲师:杨枫(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选送),荣获“廉洁文化课”第三名。
大家好,今天“行走的廉政课”,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博物馆,通过历史陈列,感悟清风大理。
这儿,是我们白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照壁。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民居,青瓦白墙,绿树繁花,宛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而照壁,就是每家每户的点睛之作。请看题壁“清白传家”“三善清廉”“百忍家风”“三槐流芳”……极简的四个字,浓缩了一个姓氏一个故事、一种传承一种家风。
这些,大家也见过不少,白族扎染,真的是“一青二白”啊。
白族人自称“白子”“白尼”“白伙”,1956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才正式更名“白族”。白族人“尚白”,并将其渗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自己的精神血脉之中。爽爽清风,吹拂大理;谆谆教化,贯穿古今。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传家之道,先苦后乐、先公后私等行为操守,形成了大理各族人民做人做事的廉洁文化。
正是在清廉之风的熏陶下,大理向来风清气正、地灵人杰,演绎出一个个洗涤心灵的廉洁故事。
这是喜洲有名的“翰林坊”,褒奖的是明代大理名人杨士云。
杨士云贵为钦点翰林、京中高官,刚正清廉,严于律己。有一年,他奉旨出京盘查积粮,办结后便遣散轿马,只身返乡省亲。有人不解,他义正辞严:“省亲,私也。岂能以使节盛从显耀于乡中父老?况居官,必以俭为宜。”有人想帮他新建住宅,他谢绝:“我祖祖辈辈居之,并未嫌其狭陋。今我居之,另修小楼,于我侈且过!”
这位是以成都武侯祠“攻心联”著名的赵藩。
赵藩被称为“近代云南文化第一人”,为官嫉贪如仇,一生公正廉洁。1912年,剑川同乡李瑞棻被委派安宁县县长,赴任前请赵藩题字,他考虑再三,提笔写下明代杨继盛的《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后来,李瑞棻一直谨记赵藩题字,为官清廉。
这位是跟着朱德元帅上井冈山的大理籍开国中将赵镕。
赵镕将军长期从事和领导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经手的钱物不计其数,但他时刻不忘精打细算、廉洁奉公。1943年,晋察冀军区计划将官兵旧棉衣收回拆洗缝补,同时配发一批新布做鞋底。赵镕提出可用新布做棉衣面料,而将旧布料做鞋底,更新用旧,节省开支。聂荣臻司令员听了,连连赞许。管钱管物几十年,赵镕将军始终克勤克俭,不贪不占,奉公守法。他一生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日常生活十分朴素,直至临终,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后勤干部最重要的品德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这既是他教育部属的,也是用于自勉的。周恩来总理曾称赞他“赵镕同志顾全大局,是个好管家。”
时代不同,赓续出新。
今天,放眼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大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深入人心,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蔚然成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已然成为大理这个“有风的地方”,一股激浊扬清的民风、社风和政风。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听,文献名邦清风劲吹,老歌新唱。
看,照壁扎染前贤后浪,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