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廉洁建设逐步实现了常态化,廉政教育已经走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尤其是在创新廉洁文化“强基行动”中,“行走的廉政课”已经成为具有大理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近日,大理州以“清风铸初心 韶华担使命”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同上一堂“行走的廉政课”实践活动,并举行“金话筒”讲师决赛及精品课颁奖。从“金话筒”讲师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金话筒”讲师紧扣“行走的廉政课”这一主题,以“党性初心课”巩固信仰根基,以“廉洁文化课”涵养清风正气,以“警示教育课”筑牢廉政防线,并密切结合白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以“行走”授业,用“行走”明志,于“行走”修身。
“金话筒”讲师:杨晓素(宾川县选送),荣获“党性初心课”第三名。
大家好,我身后的图片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中医医院李伯藩义诊工作室,每到义诊日,就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求医问药的病患和家属,他们要等待的是一位年逾80岁的老中医。一提到他,宾川的老百姓会动情地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好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初心课堂,了解李伯藩老医生用医者仁心书写的不凡人生路。
救死扶伤,始终坚守为民初心
1940年,李伯藩出生于宾川县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李子宽,是当地有口皆碑的中医。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伯藩耳濡目染,23岁时,他接受组织派遣,成为拉乌彝族乡的第一个医生。山乡缺医少药的状况深深地触动着这个年轻人,十年间,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足迹遍及大大小小的村寨,他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建立了拉乌乡卫生所。
2006年,已经延迟退休五年的李医生依然放心不下患者群众,退休第二天,他就在自家不足50平方米的小院搭建简易诊所继续看病,只开处方,不收取挂号费,不卖药。
为了帮助更多的病人,他还开通了线上义诊,每天线上线下义诊百余人。
有人笑他太傻,义诊十多年开过的处方钱早就能身家过千万,他说:“来找我看病的人为了医病,早已经倾家荡产,我不收诊疗费就能为病人节约治病的钱。”
从医六十余载,李伯藩将救死扶伤的信仰深深地镌刻在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中,谱写在治病救人的日常里。
矢志奋斗,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李伯藩一生坚定不移的志向和追求。为了攻克疑难杂症,他潜心研读医书,系统总结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了一套验方,挽救了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
在长期看病和诊疗的过程中,李伯藩发现中药廉价惠民,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病防病作用,一颗创建中医医院的“种子”就此萌发。
20世纪80年代,传染快、死亡率高的柯萨奇病毒流行,李伯藩意识到创建一所中医医院已经迫在眉睫,在他的坚持和多方协调下,宾川县中医医院成立,他担任首任院长,带领医院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升医疗水平,带教徒弟百余人,遍布在宾川县各个医院。
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李老医生,越发觉得晚年时光的珍贵,他依然悉心带教徒弟,倍加珍惜每一天的工作时间。白天给病人看病,晚上还要挤出时间伏案、书写,为的就是把自家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医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从中医学徒成长为一代中医名家,白手起家艰苦创办中医医院,李伯藩将中医药事业当作自己毕生的志向和追求,矢志不渝,拼搏奉献,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知重负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深藏功名,彰显共产党人情怀使命
从医六十余载,李伯藩救死扶伤,无偿义诊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闭口不提。李伯藩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但在简朴的诊室里,看不到一面锦旗、一张奖状,他依然日复一日往返诊室和医院,继续看病。
每当有患者激动地找到他,一定要拿钱酬谢时,他都断然拒绝。就在上个月,新华网记者采访他,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晚年的心愿,“带几个徒弟,给病人解除痛苦,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就在于有一代代像李老医生这样的共产党人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标示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让我们从身边榜样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矢志奋斗、传承奉献的精神力量,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弘扬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