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称赞大理洱海真是一颗璀璨亮丽的高原明珠,大理之美、大理之魅在洱海、在苍山。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考察时,在洱海边“立此存照”,叮嘱我们“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大理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牢洱海保护治理政治责任,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有力转变,洱海的生态价值、生态效应正在转化为推动大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澎湃动力。
洱海 赵一舟/摄
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
坚持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紧紧围绕治污水、治垃圾、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生态“三治一改善”工作要求,先后实施“两违”整治等“七大行动”、生态搬迁等“八大攻坚战”、入湖河流水质改善等6个“两年行动”和洱海流域城镇截污治污等9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全力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洱海湖体透明度从2021年的1.79米提升至2022年的2.29米、达到近20年最高水平,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洱海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连续3年被评价为“优”,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科技赋能作用不断发挥。引进张福锁院士及其团队组建洱海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与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洱海有机循环工程中心,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础研究,构建洱海流域绿色高值种植体系,形成的“顺丰洱海模式”先后被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模式向全国推广。组建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10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成的洱海保护治理专家工作站,持续深化洱海治理科研攻关,推动外源负荷削减取得明显成效、内源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突破。
系统治理成果日益彰显。深入开展洱海流域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排查整治,推进大理市、大理经开区雨污分流、截污治污管网体系改造提升,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8.1%,城乡“两污”综合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0332.8公顷,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巩固和恢复,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同步改善。
法治保障更加坚实有力。对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第五次修订并颁布实施,科学划定洱海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把洱海流域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和绿色发展区,以立法形式确定“两线”范围和“三区”管控要求,筑牢洱海保护治理法治屏障。
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举办。
生态文明理念愈加深入人心。连续3年举办“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设立“洱海保护日”,强化宣传发动,凝聚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意识,“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共为,绿色、低碳、节能成为社会风尚和全民自觉行动,“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得到不断推广。
空间布局重构迈出新步伐
坚决打破“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困局,坚持“跳出洱海谋发展、走出流域找拓展”,推动洱海保护治理与全州区域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构建“一体三城四单元”城镇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大理、祥云、巍山一体化,东部宾川、鹤庆工贸协同,南部弥渡、南涧农旅结合,西部漾濞、永平、云龙绿色主导,北部洱源、剑川文旅引领的“一体三城四单元”城镇发展新格局。聚焦为洱海流域疏解人口、拓展空间,突出“一体三城”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大理、祥云、巍山三县(市)空间整体规划、基础设施系统化、产业互补化、服务同城化、城镇功能组团化发展,高水平规划、高标准推进关巍新片区建设,建设以科创主导、文教赋能为主体的国际职教园区,打造“人、产、城”相互协同的新型城镇化。
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 图源:“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
构建“双核五组团”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扭转大理市“单极支撑”的局面,制定实施“双核驱动、协同发展”战略,把大理市和祥云县作为驱动全州经济发展的“双核”,激活巍山、宾川、鹤庆等县潜力优势,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推动祥云“滇西一体化产业聚集区”和产城融合新型城市建设成势见效。埃克森新能源电池产业园、贝特瑞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鸿新新能源一期项目投产、年产10GW单晶硅棒及单晶硅切片二期项目签约,宸宇储能新材料首批生产线试运行,大理州新能源电力装备集群荣获“云南省成长型制造业集群”称号,初步形成了以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鹤庆产业园区为主战场的“三园支撑、多点发力”经济发展格局。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内陆淡水湖泊,位于大理州大理市境东部,风光秀丽,素有“高原明珠”之称。近年来,大理州坚持生态优行、保护优先,深入实施苍洱一体化保护治理系列三年提升行动,洱海水质持续稳定向好,湖体透明度提升至近20年来最高水平。图为被誉为水质“试金石”的海菜花在洱海湖面连片绽放。杨继培/摄
绿色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
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一体发展壮大,推进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把洱海保护治理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制胜优势。2022年全州产业投资增长179.9%,增速居全省第1位,占全部投资比重从2021年的11.2%上升至32.2%。2023年前三季度,全州产业投资增速达25.7%,占全部投资比重上升至46.2%。
推动流域全面绿色转型。在洱海流域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大健康、绿色生态农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厚植绿色底色,有效提升流域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评估验收,成为云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洱海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洱源县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宾川县建成省内首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弥渡县、剑川县、祥云县建成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嘉士伯啤酒和欧亚乳业连续4年荣获省绿色食品“10强企业”,来思尔乳业连续4年荣获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
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全面开启“大理美好生活季”,深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首选之地和“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城市IP,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2023首届大理诗歌节、“唱着情歌去大理”音乐节、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成功举办,大理上榜2023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旅游向往之城”。2023年1—11月,全州共接待游客8753万人次、同比增长6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72%。
游客在洱海生态廊道上骑行 丁怡全/摄
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把生态作为支撑大理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底气、最强优势,全面挖掘生态底蕴、不断厚植绿色本底,持续健全完善洱海保护精准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探索绿电认证、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生态产业化路径,努力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杨国宗 系中共大理州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