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全面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水平

来源:《云岭之窗》杂志 2024-05-06 15:28:34 【字体: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形势下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安全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对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水平,不仅可以为新时代我国发展与安全提供重要支撑,而且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在“总体”,是对国家安全在认识、理念和视角上的极大发展,对国家治理理论和各方面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强调了国家安全的时代性和复杂性。新时期下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内在风险和外在挑战更加复杂,风险来源更加多元,各类风险的溢出性、转化性、叠加性和放大性更加突出。其二,强调了国家安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维与定位统筹了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其三,强调了国家安全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国家安全涉及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其范围和挑战因社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而处于动态变化的开放环境中,国家安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安全。其四,强调了捍卫国家安全的法治化路径。在国家安全法的统领下,正在全面形成严密的法治之网,为全面守住安全风险底线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要求我们从“总体”视角出发,更加注重社会各领域与国家安全之间多层次、多层面、立体性的相互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指明了社会治理与国家安全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治理对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三代党员,三代护边员,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的熊光泽,从他的奶奶算起,他已经是家里第三代义务护边员。1950年以来,熊光泽一家三代护边员走了16万公里,巡逻足迹遍布罗家坪的每一块界碑、每一个山口、每一道河沟。一支笔,两个字“中国”,三代人书写了70多年,他们将守土固边镌刻进自己的骨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熊光泽一家是云南边境线上的普通人,也是云南各族人民强边固边、爱党爱国的缩影。图为“云岭楷模”熊光泽为界碑描红。张芳/摄

二、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社会基础

边疆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具有拱卫国家内部稳定和外向发展安全的战略空间地位,对整个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9个陆地边疆省区中有140个边境县(市)、58个团场,有2.2万公里国境线,与14个邻国接壤,国境线附近的跨界民族有35个。中国边疆地区不仅地域辽阔,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复杂交汇的特殊场域,其安全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地区发展与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这些都是基于对边疆地区的深刻认识所作出的准确政治判断。

因地理空间、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对外开放等因素聚合,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宗教、国内与国际、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问题相互交织,导致边疆地区具有矛盾多发、复杂敏感和风险多元的特点,成为安全与发展问题易发区域。边疆地区安全问题可以从不同维度观察和分类,从领域来看,主要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公共卫生等领域。政治安全方面,突出的如外国军事活动引发的安全问题,国外反华势力利用宗教、民族和文化问题,企图动摇边境地区中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等。社会安全方面,典型的如因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群体冲突、利益纠纷,因社会矛盾预防调处机制不健全引发恶性案件,因地缘而引发跨境犯罪、“三非”人员问题等。经济安全方面,典型的如跨境金融诈骗引发规模性社会经济风险,边境口岸发展滞后和通关便利化不足导致境内外群体性利益纠纷,因人口外流引发粮食安全问题等。生态安全方面,主要涉及自然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生物多样性保护挑战多、土地侵蚀、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公共卫生方面,不仅有因人口流动引发疾病,还包括动物疫病传播,以及因外来物种、生物安全等引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等问题。在认识边疆地区安全风险时,还应特别注意各领域安全风险问题有可能转化为政治安全问题。

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承载着边疆区域最为广泛的安全风险防范治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社会基础,是实现安全发展的“第一道防线”。然而,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面临着治理资源不足、机制体制有待完善、法治应对不足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水平。

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问题

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枢纽,承担着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任,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内部稳定和外向发展安全,践行好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推进社会治理至关重要。其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识别安全风险,把握风险影响。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强调的是“全面”不是“全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的边界,识别安全风险非常重要。一是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出发,具体分析云南所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准确把握其对国家安全整体形势产生的影响。二是从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角度出发,敏锐把握国内外形势对云南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问题和挑战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领域的反映。

第二,深入研究实际,完善治理体系。一是掌握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历史规律、变化趋势,把云南各时期各地区社会治理的有效经验进行创新转化,服务于新时代的需要。二是深入研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践,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提炼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的经验和模式,完善网格化管理,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四是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挖掘各民族各地区的社会治理资源,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五是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将其转化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强大动力,夯实国家安全的中华民族认同基础。

第三,探索法治路径,推动社会治理与国家安全有效协同。一是探索社会治理与国家安全治理统筹联动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加强边境地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的具体路径。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建设边疆地区社会治理与国家安全动态指标监测和预警系统。二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使法治真正为边疆地区安全创造条件,切实为边疆地区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形成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的格局。

作者: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岭学者 王启梁

打印页面      |     分享到: